民族藝術大美臨滄盡展璀璨華彩
——云南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精彩謝幕
相聚民族藝術盛會,歡度精彩演出時光,兄弟民族攜歌舞,同譜團結新華章。12月6日晚,臨滄市民廣場微電影院歡歌伴笑語,盛裝迎嘉賓。云南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閉幕式頒獎晚會,在大美臨滄精彩謝幕。
一
5天時間,分別舉辦了1場開幕式晚會,1場閉幕式頒獎晚會,以及3場展演比賽。全省16個州市和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云南民族村組成的17支代表隊,共計22個民族1000余名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將65個根植民間、風情濃郁、原生原味的民族民間歌舞樂節目,通過3場集中展示,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民族民間文化視聽盛宴。
展演組委會主任、省文化廳廳長黃峻,展演組委會主任、省民委主任趙立雄,展演組委會執行主任、省文化廳副廳長熊正益,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產業建設協調督導組組長刀文彩,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張中義,市委常委、臨翔區委書記尚東紅,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菊,市政府副市長、市公安局長楊增明,市政協副主席曾廷菊等領導出席閉幕式晚會。
趙立雄主任致閉幕詞,他稱贊本屆展演是一次傳承經典、與時俱進的民族文化盛會,是一次相互交流、共敘友誼的民族團結盛會,是一次踐行宗旨、服務大眾的群眾共享盛會,并對展演舉辦得成功精彩表示祝賀。
黃峻廳長宣布獲獎名單。
經過專家評委緊張認真的評選,本次展演的各個獎項一一揭曉,共產生13個金獎,21個銀獎,31個銅獎,8支代表隊榮獲傳承獎,7個代表隊榮獲組織獎。
對優秀節目評選傳承獎,是上屆展演活動首次設置,旨在表彰那些有傳承人參演,節目列入“非遺”保護名錄,并在加工過程中較好地保留了原生精粹,同時,又有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節目。
臨滄代表隊的彝族聲樂《白露花開》、大理代表隊的白族聲樂《商夠阿百刷》、西雙版納代表隊的布朗族聲樂《宰目》、怒江代表隊的白族聲樂《開益》、臨滄代表隊的傣族舞蹈《馬鹿舞》、大理代表隊的彝族舞蹈《“琴”歌》、昆明代表隊的苗族舞蹈《趕花山》、迪慶代表隊的藏族舞蹈《奔子欄鍋莊》、紅河代表隊的彝族舞蹈《海菜腔 煙盒舞》、臨滄代表隊的傣族舞蹈《宏仲嘎光》、昆明代表隊的彝族器樂《尼迷庫》、文山代表隊的彝族器樂《倮鼓紀》、保山代表隊的布朗族器樂《布朗歡歌》13個節目獲展演金獎。
在雙江的演出
和觀眾的互動
西雙版納代表隊《宰目》
普米族器樂《四弦》
文山代表隊的彝族聲樂《倮寨飛歌》、麗江代表隊的納西族舞蹈《阿卡巴啦》、楚雄代表隊的彝族舞蹈《十二母獸之祭》、西雙版納代表隊的傣族舞蹈《鼓韻》、迪慶代表隊的傈僳族器樂《瓦器器》、民族村代表隊的德昂族器樂《木葉琴》、怒江代表隊的傈僳族、怒族、獨龍族、普米族器樂《怒江各民族器樂合奏》、民族村代表隊的景頗族器樂《包谷熟了》8個節目獲展演傳承獎。
臨滄、昆明、紅河、玉溪、楚雄、麗江、大理7個代表隊獲組織獎。
頒獎儀式后,從此次展演中精選的21個節目組成的《古韻流芳》晚會,讓觀眾們再一次回味和感受了展演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
二
為了讓更多的群眾感受到這場文化盛會,展演期間,主辦方將3場優秀節目送到基層,活躍群眾文化生活。12月3日,由紅河、曲靖、玉溪、版納、云南民族村組成的文藝小分隊,在臨翔區廣場,為市民們進行了精彩的演出。12月4日、5日,由昭通、昆明、迪慶、普洱、怒江、文山,以及由臨滄、楚雄、保山、德宏、大理、麗江組成的兩個演出小組,分別奔赴數十公里外的云縣和雙江縣的鄉鎮廣場,為基層廣大群眾送去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演員們精彩的演出,使三地的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看著這些從田間地頭走來的農民演員,皮膚黝黑,臉膛紅亮,穿著簡樸的民族服裝,揮舞著粗糙的大手,彈唱著有些熟悉的樂器,基層觀眾感到特別親切,老人孩子笑得嘴都合不上了。
三
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特點,就是它的真實性、樸實性和傳承性。這些散發著青草和泥土味的歌曲、器樂和舞蹈,都是來自田間地頭的非遺傳承人,以及他們帶來的獲國家級、省級、州(市)級的非遺保護項目改編的歌曲、舞蹈、器樂。據統計,有123位國家、省、州(市)、縣級非遺傳承人,參與了40個節目的演出。65個展演節目,全部來自民間,以民族民間傳統歌舞樂為元素,經過整理、提煉、加工而成,其中有51個節目,是國家、省、州(市)、縣級非遺保護項目。如省級非遺保護名錄《馬鹿舞》改編的舞蹈,把非遺傳承人尚賽丙帶徒傳授技藝的過程以藝術形式搬上了舞臺,觀眾們直觀地感受和欣賞到馬鹿舞傳承的魅力。
傣族《馬鹿舞》
觀看展演的過程,就像走進民族藝術瑰寶的百花園,這邊民族民俗風情和服飾讓你眼花繚亂,那邊民族歌舞和器樂讓你贊不絕口。彝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納西族……讓你數也數不過來。象腳鼓、木鼓、葫蘆笙、樹葉、三弦……多得你叫也叫不出名字。哭嫁、喪葬、祈雨、敬神、插秧、趕擺、歡慶、祝福、情戀,這些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場景,以原生藝術的形式走進觀眾的視野,格外引人注目。怒江的《怒江各民族器樂合奏》,6人小組里,就有4位國家級、省級、州級傳承人,來自普米族、傈僳族、獨龍族、怒族4個民族,彈奏了樹葉、口弦、四弦琴、啫啫哩、達比亞、起本、吉吱7種樂器。阿龍驕傲地說,這些樂器都是他們自己制作的,這把吉吱,他用了10天做成。
彝族聲樂《倮寨歌飛 》
這些深藏于民間的原生態歌舞器樂,得益于眾多傳承人多年堅持不懈的收集、整理、傳承,得益于眾多民間藝人的學習、展示、傳播,更得益于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保護、發展、弘揚。演員當中,有上至70歲的老者,有剛入學堂的兒童,有年輕的母親,有羞澀的小伙。當文山董干鎮城寨村的國家級傳承人陸孝忠帶著村里的婦女孩子走上舞臺,演唱了云南唯一一支彝族支系白倮人的民族歌曲《倮寨飛歌》時,女孩們稚嫩的歌聲引來全場的贊嘆。楚雄州大姚縣桂花村的農民女歌手杞章芬,是該縣傳承人,為了參加展演,帶著有病的幼子和媽媽一起來到臨滄,走臺間隙,抽空給孩子喂奶的情景讓人感動之余,更多的是敬佩。
四
每晚,在微電影劇院左前方的觀眾席,都留有幾排空位,這是主辦方特別為一群觀摩團成員準備的。他們來自桂林、宣威,都是專程組團到臨滄觀看歌舞樂展演的嘉賓。早在展演籌備期間,得到消息的廣西等地的民間歌舞研究專家、文化工作者就對活動十分關注,希望有機會能夠一睹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云南的民族民間藝術魅力。經過與云南省非遺中心的積極聯系,他們分別從各地趕赴臨滄,直接參與了這場文化盛會,欣賞到難得一見的民族民間藝術大薈萃,連連贊嘆“不枉此行,太值得來一趟了!” 上海團的8位游客,則是正在臨滄旅游,聽說之后特意改變了行程,專門留下來觀摩了一場,他們最大的感受是“云南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如此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看不完也看不夠啊!”
五
本屆展演是一次傳承經典、弘揚魅力、與時俱進的民族文化盛會。展演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所有參演的歌、舞、樂節目全部來源于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風情濃郁,民間氣息濃厚,鐫刻著滄桑深厚的民族記憶,流淌著一脈相承的民族血液,既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薈萃及傳承保護成果的重要展示,又是繁榮發展我省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祝愿一支支民族民間藝術之花在七彩云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盛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文章:王 涓(云南省文化廳辦公室)
圖片:肖依群 馬秀娟(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