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年的精心組織,在市級調演推薦、專家點評及多次加工打磨之后,昆明市代表隊帶著精選的五個節目來到了大美臨滄的舞臺。分別是歌《畢哆車哆唻》、《曼昂阿詩瑪》、舞《趕花山》、樂《尼迷庫》和滇劇樂舞《嫁老囡》。這次推薦的節目有兩個鮮明特點:
苗族民族舞蹈《趕花山》
一是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五個節目囊括了聲樂類、舞蹈類、器樂類三大門類,題材均來自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展現了彝、苗等民族民間文化。
《曼昂阿詩瑪》是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玉芳演唱的《女兒阿詩瑪》唱段進行整理,用原生態男女聲小合唱的演唱形式,歌頌少女時代阿詩瑪勤勞、美麗、善良的形象。“曼昂”是“名揚”、“美名”之意。“曼昂阿詩瑪”即“美名阿詩瑪”之意。
《畢哆車哆唻》選自晉寧縣彝族部分山歌小調,曲調質樸、優美,以彝族跑花山習俗為背景,樂器表演采用原生態的口吹樹葉,具有濃郁的彝族傳統文化氣息。“畢哆車哆唻”意思是大家跳起來、唱起來。
器樂合奏《尼迷庫》是用撒尼傳統的三胡、大三弦、口弦等樂器演奏的撒尼傳統音樂。彝語“尼迷庫”,翻譯成漢語就是“撒尼人的音樂”的意思,這種音樂像流淌的歡樂與幸福,像一首美麗而連綿不斷的長詩,千百年融進了撒尼人的生產、生活,代代相接,傳承不止,使撒尼人的生活永遠充滿詩情和畫意。
滇劇樂舞《嫁老囡》根據滇劇傳統曲牌“嫁么妹”和滇劇“抬轎”的表演程式整理改編,運用戲曲虛擬、夸張的表演手段和丑行的藝術風格,把“唱、念、做、舞、樂(伴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舞蹈、聲腔、器樂的展示,把“老姑娘坐轎頭一回,眾人逗樂妙趣生”的規定情境展現給觀眾,讓大家從中能領略到傳統滇劇的藝術魅力。
《趕花山》是昆明市西山區苗族蘆笙舞的代表性舞蹈,是苗族花山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同時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舞蹈集中呈現了花山節中“立竿、護竿、祭竿、鬧竿”的片斷,較好地傳承了苗族蘆笙舞的疊羅漢、倒立等獨特技巧和舞步。通過演員的現場真吹、真唱及歡樂的舞步,反映了苗族同胞不畏艱難、生生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充分表現了苗族花山節的盛大場面和歡樂場景。
二是民間性、群眾性強,“草根”特征突出。百余人的演員隊伍,包括民族民間藝人、農民演員和省、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如,器樂合奏《尼迷庫》的演員均是來自昆明市石林縣芭茅村、維則村、月湖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族民間藝人;《畢哆車哆唻》的演員是來自晉寧縣雙河與夕陽兩個彝族鄉的村民。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草根”演員用最天然的嗓音詮釋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用最質樸的肢體語言演繹了民族民間文化的迷人魅力,充分體現了歌舞樂展演的民族性、傳承性。
通過“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這個“草根藝術”的舞臺,進一步宣傳弘揚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
文章:昆明市代表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