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更加繁榮發展
——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首臺演出晚會側記
臨滄日報記者 馬云梅 周正華
6個州市, 21個歌舞樂節目,呈現給觀眾一場璀璨而唯美的視聽盛宴。
12月3日晚,云南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首臺演出在臨滄微電影院精彩上演,來自大理州、楚雄州、德宏州、保山市、麗江市、臨滄市代表隊的21個彝族、白族、傣族、納西族、拉祜族、布郎族、阿昌族、景頗族節目輪番登場,展現出各民族能歌善舞、勤勞智慧、熱愛生活的民族特色和精神風貌。
展演中,各代表隊除在選材、服裝、配樂上精心準備外,以各地國家級、省級和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樂類代表性項目名錄為主,進行挖掘、打磨和提高,以傳承人、民間藝人舞臺藝術展演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成為當晚展演的一大突出亮點。
由臨滄市代表隊帶來的舞蹈《蘆笙舞》,取材于雙江自治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拉祜族的“七十二套打歌”套路,采用的主要樂器蘆笙,是拉祜族打歌時不可或缺的器樂之一,《蘆笙舞》舞步靈活多樣,展現了拉祜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智慧。
舞蹈《蘆笙舞》
《商夠阿百刷》,意思為相愛百年。這個由大理州代表隊帶來的白族聲樂節目,選用了劍川縣石寶山歌會中的對歌,該歌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參加表演的14名演員,全是省、州、縣級非遺傳承人。
楚雄州代表隊展演的大型彝族舞蹈《十二母獸之祭》,古老、神秘、壯觀,以十二生肖各種獸類的形態,模仿人類耕種、收割、紡織等生產生活習俗,體現了彝族熱愛生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淳樸思想。該舞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主要演員均是省、州、市級非遺傳承人。
彝族舞蹈《十二母獸之祭》
布朗族是我國7個特少民族之一,具有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由保山市帶來的布朗族器樂小合奏《布朗歡歌》,用過山號、葫蘆笙、小三弦、竹笛等主奏樂器,演奏了保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布朗吹打樂數十首”中精選出的別具特色的曲調。
德宏州代表隊展演的傣族聲樂節目《趕擺路上》,以對歌、丟包、葫蘆絲等傣族特有的民族元素,表現了傣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展演者中有傣劇的州級非遺傳承人和山歌縣級非遺傳承人。
帶有濃郁原始宗教色彩的納西族舞蹈《阿卡巴拉》,展現了納西族人民在節慶、祭祀時的歡樂場景,同時加入了東巴文化表演。由麗江代表隊帶來的納西族舞蹈《阿卡巴拉》,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東巴的表演者則是東巴文化省級非遺傳承人。
納西族舞蹈《阿卡巴拉》
當晚演出中,各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得到了充分展示,參與展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在弘揚和發展本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為讓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吸引更多的傳承人代代相傳,發揮了傳幫帶作用。
圖片:馬秀娟(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