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宗旨 理清思路 再上新臺階
――在第八屆歌舞樂展演編導會上的發言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范道桂
各位編導,各位新老朋友:
這次編導會進行了一些改革,把觀看歷屆展演獲得金獎的部分節目和介紹創作經驗體會放在前面,效果很好。幾個優秀節目的編導所談的創作體會不僅深刻,而且有不少有價值的見解,使我受到了很多啟發。 剛才前面幾位專家也都作了很好的 發言。
我講幾句話:總結經驗,強化宗旨,理清思路,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再創佳績。
一、 總結經驗。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自1997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共舉辦了七屆,推出了420個歌舞樂節目,不少節目在全省和全國獲大獎,不僅充分展示了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和魅力,而且已成為云南一項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藝盛事。回顧過去的歷程,我認為這是一個不斷探索和不斷前進的過程,逐步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當然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訓。今年是第八屆展演,我們要在認真回顧總結過去七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
過去七屆最主要的經驗是,在指導思想上始終堅持了民族特色,堅持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清新活潑的風格,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并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大部分節目能做到雅俗共賞。不足之處在于對民間特色把握不嚴,往往以創作來代替甚至冒充民間藝術,專業化的傾向比較突出。關于這一點,我在第一屆展演后就寫過一篇小文章,指出了這一點(文章登在省委宣傳部的內刊《文藝閱評》創刊號第一篇)。但這一點并沒有引起當時領導的重視。在第六屆的編導會上我也強調過這一點,并希望下面少請省里的專業編導。這并不是我對省里的專業編導有什么意見,其實,他們中許多人都是我的老朋友老熟人。我的出發點就是因為他們的專業水平較高,而且長期下從事專業舞臺藝術的編導,下面參加展演的節目一經過他們的“加工”,藝術水平是大大提高了,但“民間味”就大大削弱了。那我們的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特色也就隨之削弱了,就更接近省里的專業新劇節目展演。時間一長,從節目的選拔到評獎,都有意或無意的離開了我們舉辦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宗旨和目的。結果會上強調的是一回事,評獎的結果又是一回事。下面的一些同志對此頗有微詞,認為省里說的和做的不一樣,上當了。
二、 明確歌舞樂展演的宗旨和目的。
歌舞樂展演一開始只是作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舉辦的。當時省里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三大工程——精品工程,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民族文化建設工程。民族文化建設工程的具體目標是“一歌一舞一曲”,即每一個民族要有一支代表性歌曲,一個代表性的舞蹈,一首代表性的樂曲。其目的是為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平等,實施省委省政府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戰略部署,繁榮發展云南多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因此,它是云南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當時為了和每兩年一屆的專業新劇(節)目展演相區別,所以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主要從群眾文化這一角度考慮,著眼點主要在縣以下的基層文化藝術。因此由群文口主辦。這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
從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開始,雖然展演的名稱沒有變,但與以往的展演還是有所不同的。第七屆歌舞樂展演在繼承前六屆展演經驗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展演不僅改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來承辦,更重要的是明確的將展演作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在展演節目的總體要求中特別強調了“要注重近五年來我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秀成果”,“使上演節目達到原創性、淳樸性、多樣性和觀賞性相統一。”這就不僅明確的指出了這次展演的宗旨,而且也為我們在編選節目時指明了思路,同時也為節目應達到的目標指明了方向。雖然在大目標上與以往的展演并不矛盾,但具體目標上更明確。今后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就要正式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范疇,作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我認為第七屆歌舞樂展演是一個轉折點。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展示搭建一個最重要的官方平臺,也為今后將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打造成云南的一個有影響的文化品牌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三、理清思路,抓住重點,突出特色。
既然展演的宗旨和目標明確了,那我們的思路也就清晰了。展演的思路就是要將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歌舞樂的形式通過展演逐步展示給觀眾和社會,以提高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熱愛,增強文化的自覺的保護意識,將民族文化血脈更好的傳承下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云南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展演節目選材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已列入省級和國家級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在選拔和編排節目時要抓住這個重點。但并不是說只有省級和國家級的項目才行,其他如州(市)、縣、鄉級的項目就不行。因為項目是重的點并不等于節目就一定是重點。這個問題下面還要講到。
這里說的突出特色,強調的是,一是要突出節目的地方民族特色,二是要突出節目的個性特色。地方民族特色項目本身已經有了限定,不必多說。這里要強調一下節目的個性特色。同樣一個類別的節目,雖然會有不少相同的特點,但在不同的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不同的民族中,必然會產生差異。這一點在我們云南多民族的這塊文化藝術沃土上是常見的。這個差異,就是特點。突出了這個差異,就會體現出節目的特點。注意這一點,就可以減少雷同,避免撞車,提高節目的成功率。
四、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幾個關系:
第一,民族性(民族特色)和民間性(民間特色)的關系,民族性和民間性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民族性從藝術的角度說,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藝術的民族特色,它既包括表現某一民族生活的創作性作品,當然也包括民間藝術。而民間性是專指來自民間的由群眾自己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作并代代相傳的作品。我們過去在展演節目選拔和評獎時常常將二者混為一談,因而出現了導向上的某些混亂。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當然要突出民族特色,這是毫無疑問的。如前所述,民族性(民族特色)不等于民間性(民間特色)。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不是新劇(節)目展演,除了要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民間特色,突出節目的原創性、原真性,突出民間的質樸清新、熱烈歡快、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等特點,不能過于雕琢,過于華美。從“雅”和‘俗’的角度看,民間藝術屬于‘俗文化’的范疇,是普及型文化藝術,而不屬于專業性的“雅文化”。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認識和處理好這個關系,不要步入誤區。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注重突出民間特色。不要為了提高所謂質量而刻意向專業化靠攏。
與此相連的是,整理加工和創作的關系。我并不是絕對反對創作。要看具體情況。這個問題,我下面還要講。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參演節目的關系。
這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
一種是保護項目本身就是民族民間歌舞樂,只要稍微進行整理加工就可以參加展演。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好處理。
一種是項目本身并沒有相對完整的音樂舞蹈,甚至有些重點保護項目根本就不屬于歌舞樂這一類 ,如工藝美術,傳統技藝,史詩、傳說故事、壁畫等等,而技藝類往往是一些生產流程。這些項目,除了展覽外,如果要用舞臺藝術的形式進行展示和宣傳,就必須轉換表現形式,吸收該民族其他藝術的元素,根據項目內容進行創作。但這絕不是用藝術形式去演示保護項目,展示生產過程,保護過程,所有這些不適合直接在舞臺上呈現的項目,要轉化為舞臺藝術,必須創作。這里的原則是“化”;所謂“化”就是要從項目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出發,按照藝術構思的要求,吸收整合本民族與之相關音樂、舞蹈等藝術元素,經過創作編排將保護項目的主要內容變成舞臺藝術形式呈現給觀眾。還有一些兄弟民族的民間藝術中沒有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舞蹈,也必須進行創作。因此,我們并不是一概反對創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之,這一類保護項目要參加歌舞樂展演,就必須改造成歌舞樂的藝術表演形式才行。這就要根據其內容進行創造,就要對項目的文化內涵進行認真地分析,并進行再認識,再創造。這比對原有的民間歌舞樂進行整理加工要艱苦的多。但一旦成功,就會成為一個不可重復的精品,。我們在第七屆展演中已經出現了這樣成功的范例。大理州祥云縣的舞蹈《姆滴餒》(啞巴神)就是。啞巴神本來只是一個很短的民間故事,不到一千字,但編導在對故事內涵,當地民間舞蹈元素和動律進行分析后,經過精心構思和編排,組合成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舞蹈。所有看過的人都說好,誰都沒有懷疑他的民間性。我認為,這個舞蹈不僅是一個精品,同時也為重點項目的保護開辟了一條新路。否則這些保護項目就會永遠被拒之于歌舞樂展演的大門之外,減少了展演節目的選擇余地,也不符合展演作為保護展示重點名錄平臺的宗旨。同時,雖然我省已列入保護名錄的歌舞樂項目數量龐大,但數量總是有限的,如果每屆展演在節目的選擇上,我們的眼睛只盯著這些已列入重點保護名錄的歌舞樂項目上,總有一天沒有節目可選。這雖是后話,但未雨綢繆,早作思想準備,是有好處的。
總之,我們不贊成將民間已有的歌舞樂隨意加以改造,就是為了盡可能的保持其原來的風貌,保持項目的原真性。但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不能簡單地搞一刀切。我們在認識上必須將這些基本的界限劃清,以免束縛住自己的手腳。
第三、民間藝術和舞臺藝術的關系。
民間藝術很多是場壩藝術、田頭藝術和火塘藝術。參加者,都是村寨的群眾,他們既是表演者,也是觀眾,而且來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而展演是舞臺藝術。這兩者之間除存在一定的空間和場景及其他條件的差別外,還存在觀演之間主動與受動之間的距離感等問題。因此民間藝術要搬上舞臺,由于空間、場景和其他條件的改變,就必然要對原有的演出形式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和藝術處理,以適合舞臺表演的需要。這里的關鍵是掌握好“度”。這個“度,”就是要在不失去民間藝術原真性和基本風格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加工,調整和藝術處理。而不是去重新創作。
第五、保護與創新的關系。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問題,是每一個從事保護工作的人都不能不關心和思考的問題。由于這個問題所涉及的方面廣泛,這里不能詳細討論。我在這里只說三句話。即:保護是前提,創新是關鍵,合理開發利用是時代的要求。但這并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我們的根本目的是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展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長遠看,既是保護,展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一個重要平臺和窗口,也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既要保護,又要創新發展,都是展演的應有之義。但在不同的階段,其重點會有不同。在現階段,突出保護這個重點,特別是突出重點保護項目這個重點,是完全必要的。但這不等于不要創新。保護和創新,從總體來看,他們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只是根據保護工作在不同階段發展的需要,而突出某一方面而已,二者并不矛盾。
我們在總體上厘清了兩者的關系,再來談展演的創新,就有了總體把握格度。
何謂創新?創新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但這里所說的拋開舊的,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講的將舊的東西完全丟棄不要。而是哲學上所說的“揚棄”。
至于如何創新,可以根據不同事項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去討論。對于這個問題,我原來打算以后再討論。現在既然有同志提出了這個問題。限于時間,可以先從保護的角度談幾點粗淺的看法,與各位交流。
第一,要善于發現。就是要從大家都已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發現新的東西,新的價值。這就要對已有的事項重新認識和解讀。從解釋學的觀點看,一個文本一旦產生,基本上不會發生改變。但對它的意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解讀時,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文本。一代一代的人都在讀這個文本,我們現在去解讀它,除了要了解他原來的意義和價值外,還要從現代的要求和生活的角度去進行新的解讀,才能發現其與以往不同的意義。這個發現也許就是一個亮點這對我們選擇什么項目為題材以及開掘其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是很重要的。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改變我們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學會運用多種思維方式去觀察思考問題。思維的革命決定觀念的創新,而觀念的創新就會讓你站的更高,視野更開闊,激發新的創意火花。與此相聯系的是要學會從多維文化視野觀察事物,這就會使我們具有一雙復眼,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到事物的不同側面,對事物進行總體的全面的把握,發現其內在的聯系,進行縝密的構思和布局。
第二,創新不能脫離根,這個跟就是民族文化傳統,否則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繼承,吸收,借鑒,創造是文化發展的規律。我們說,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創新,要掌握好“度”,這個“度”的標準就是要保持其原真性,保持民族傳統文化的遺傳基因。但什么是“原真性”?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答,仍然是霧里看花。雖然學術界提出了“原真性”這個概念用以取代“原生態”這個概念,并逐步為人們所接受,但至今沒有人對這個概念做出解釋,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包含在文化本身的結構中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所謂“原真性”就是民族傳統文化中所歷史積淀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思維方式,情感模式,行為方式,價值體系等文化的深層結構。
五、要提倡發掘新節目,重視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節目。
不要總是拿過去參演過的節目,稍微加工一下又來參演,要防止年年屆屆一道菜,非驢非馬大薈萃的傾向,要不斷發掘新節目。剛才講的將一些非歌舞樂類的項目改編成舞臺節目參加展演,這是開掘新節目的一條路子。同時要下功夫使人口較少民族有節目參演,對邊遠貧窮地區的少數民族要加強扶持。對于過去展演中已得過金獎的作品,我的意見不要再參加展演。至于項目傳承人是否一定要參加節目的表演,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二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參與,不一定要直接參加演出。
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這次展演一定會有新的亮點。
以上說的都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其目的只是為了厘清一些界限,使我們今后在選擇參演項目時思想上減少一些疑慮,不一定對,僅供參考。你們都是來自基層第一線的專家,比我們更有發言權,我的發言只是班門弄斧。
謝謝。
2013-5-31 下午省圖書館多功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