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簡 報
(第十三期)
展演組委會辦公室編印 2011年11月25日
【文化風采】
“非遺”傳承人演繹七彩云南民族文化風采
11月22日,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第一場演出如期開始,第一個節目是由普洱代表隊表演的拉祜族民間傳統舞蹈《跳擺》,一群舞者在變換的節奏中不斷變換著動作和隊形,忽然,一位年近80歲的奶奶擺動著雙臂,從舞者中緩緩走出,和大家一起邊歌邊舞,雖然累得氣喘吁吁,仍精神飽滿,專注認真。場上的觀眾先是一陣驚訝,接著便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表達對奶奶的敬意。這位叫李娜列的老人,是一位省級非遺傳承人,她所傳承的《擺舞》,2006年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
這樣的情景,在此次歌舞樂展演中多次出現:有時,是一位鶴發的老者,有時是兩位中年的壯漢,有時,又是幾個年輕的媽媽,他們或獨自吟唱,或與民間藝人共舞,或手持樂器邊彈邊唱,或在演員隊伍中領唱領舞。
作為本次展演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非遺”傳承人,以及他們帶來的獲國家級、省級、州(市)級的“非遺”保護項目改編的歌曲、舞蹈、器樂。據統計,有30位國家級、省級、州(市)級非遺傳承人,參與了20個節目的演出。63個展演節目,全部來自民間,以民族民間傳統歌舞樂為元素,經過整理、提煉、加工而成,其中2/3的內容,是國家級、省級、州(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如首批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錄”的《傣族剪紙》為題材改編的傣族舞蹈《剪》,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僳傈民歌》改編的僳傈民歌《木棉花開》、《樂作舞》改編的哈尼舞蹈《搓繩子》;省級“非遺”保護名錄《跳三樁》改編的苗族舞蹈《三樁是鳥窩》;州(市)級“非遺”保護名錄《板凳龍》改編的苗族舞蹈《苗家漢子板凳舞》、《神燈舞》改編的彝族民間舞蹈《燈弦舞》……
這些深藏于民間的原生態歌舞器樂,得益于眾多傳承人多年堅持不懈的收集、整理、傳承,得益于眾多民間藝人的學習、展示、傳播,更得益于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保護、發展、弘揚。
紅河州選送的州級“非遺”項目哈尼族舞蹈《地鼓舞》的20余位演員,全部來自紅河縣架車鄉妥女村的農民,其中州級傳承人有李克保、李舉沙、李期干等5人,縣級傳承人有馬九崩、李上努力等6人。她們放下田間的農活,穿著自制的哈尼服裝,扛著自制的地鼓,走進了普洱大劇院。
楚雄州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彝族說唱《梅葛 唉噶哩》,由4個老人、4個青年、13個兒童組成,以口耳傳承的方式演唱老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其間,就有三位國家、省、州級“非遺”傳承人出演,分別是國家級梅葛傳承人郭有珍,省級梅葛傳承人羅英,州級梅葛傳承人羅文輝。
有些民間歌曲,特別是眾多散落在各民族的神話史詩,這次通過“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吟唱,走進觀眾的視野。哈尼族敘事長詩《阿基?洛奇洛耶與迷扎?扎斯扎依》、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彝族民間史詩《查姆古歌》,大多都是口述文學,通過傳承人的傳唱得以保留。而這些傳承人,難以想像是用什么樣的精神和毅力,幾十年如一日,把這些當地群眾都感到深奧難懂的古語堅持傳承下來。《牡帕密帕》的傳承人李扎倮老人,從13歲開始學習,到40歲才出師,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牡帕密帕》。
省級“非遺”傳承人,麗江華坪縣的蔡學珍,帶著她的14個農民女弟子,坐了2天的汽車,從通達鄉丁行政村趕到普洱,為觀眾們演唱了由她修改完善的傈僳族民歌《牧歌》,今年54歲的她已經學習并傳承這些民族歌曲40年。如今,她已經帶近百名學生。而她的一個學生蔡國芬,一個17年來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女孩子,坐著汽車一路吐到普洱,堅持參加下鄉演出,在大劇院的舞臺上支撐不住,住進了醫院,還一個勁地自責,怕影響了《牧歌》的比賽成績。
這些仿佛天籟之音的歌聲,這些深藏民間的樂曲,這些率真質樸的舞蹈,通過歌舞樂展演,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不華麗,但多彩;不精致,但本真;不震撼,但卻如山間清泉,滋潤著我們每個人,記憶長留心間。
(省文化廳辦公室 王涓)
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記怒江州代表隊民間藝人何貴志
何貴志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是怒江州傈僳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生活的瀘水縣瀘水上江鄉新建村是省里命名的傈僳族民間歌舞保護區。
他從小十分酷愛傈僳族民間歌舞藝術,到處拜師學藝,很早就學會了傈僳民歌擺時、木刮、優葉三大調,還會瓜克、牽俄等民間舞蹈和起奔彈唱、笛哩圖吹奏、二胡拉奏等器樂演奏,是當地吹拉彈唱無所不能的文化藝術人才。幾年來,他先后牽頭組建了新建村民間藝術團,州縣文藝團隊退休干部藝術團,跑縣里、州里、省里匯報工作,籌集10余萬元資金為藝術團購置燈光、音響和演出的服裝、道具和必要演出設施;帶著藝術團到德宏、保山和州內進行交流和巡回演出,每逢年節和州縣重大活動,都主動要求參加,并在村里新年時舉辦文化周活動,為傈僳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何貴志雖已年過花甲,但對傈僳族文化藝術的癡情不減、熱情不退。他請來州縣藝術團隊的退休專業人員和在職的專業人員舉辦民歌演唱培訓斑、器樂演奏培訓班,對村里在家務家的年輕人和留守家里的中老年人進行傳統文化的培訓,建立自己的培訓和傳承體系。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后,他更感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傳承積極性更高了。
這次展演,他十分珍惜被抽調參加《木棉花開》節目的演出機會,每天跑七八公里參加排練,從不遲到早退,認真態度遠遠超過了年輕演員,表現了一位民間老藝人的良好風尚。在普洱座談會上,老何深有感觸地談到,各民族都有很多很好的優秀傳統文化,都是祖先創造并留下的寶貴資源,我們一定要搶救好、保護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參加這次展演,看看其它州市的節目,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啟示,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借鑒機會。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切實感到身上責任更重大了,一定要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遺余力,貢獻余生。
(怒江州代表隊 楊賡源)
【學習交流】
學習傳統歌舞 匯報傳承成果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鼓舞下,云南民族村一行70余名員工來到美麗妙曼的普洱市,興致勃勃地參加全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滿臺飛舞盡是璀璨花,滿場贊頌都是傳統美,看到各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各族民間歌舞樂保護與傳承成績斐然,碩果累累,大家深受鼓舞,都說:“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特別是學到了歌舞樂知識和展示技巧,難得,值得!”
云南民族村是省文化廳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也是省民委命名的“民族文化基地”,擁有25個少數民族的年青文藝隊伍,在 “傳承文化,引領歡樂”的核心價值理念統領下,經過多年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保護隊伍的建設初具陣容,引進、培養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初顯成效。彝族青年羅鳳學,曾在“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潛心學習,得到真傳。綠春縣彝族民間流傳的《栽秧神鼓》節目,就是他曾被省有關部門選中,兩次出訪美國,引起轟動的與別人合作在民族村排出的24套打法。這次展演,他還要匯報震撼人心的《祭天神曲》節目。參加本次展演的聲樂節目《水田歡歌》、《山谷回聲》。編排成熟度與觀賞性、規模化效應,都得到了充分提升和表現。
(云南民族村 葉鑄)
展示民族藝術風采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每兩年一屆的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11月21日在中國茶城——云南普洱隆重開幕了,能夠參加展演,對我這名從事了十余年音樂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是人生中第一次,對一個文化工作者來說是無比的榮幸和受益非淺。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會,聚居了二十余種民族,每個民族都以多彩的歌舞樂來展現自己的民族風情和幸福生活,這是我們的財富,是云南人的驕傲。
本次展演有十七支來自全省的代表隊,是一次文化藝術的較量,也是各民族間的交流,每個參賽隊在舞臺上都盡情地用自己甜美的歌聲,優雅的舞技和最真實的情感來展現本民族的風采,博得熱烈掌聲。作為演員,我們知道掌聲的后面蘊藏了多少艱辛和汗水。
紅河州代表隊準備了三個參賽節目。有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樂作舞”為題材的《搓繩子》和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為題材的《布谷鳥叫了》,還有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題材的《打地鼓》。演員大部分來自村寨和傳習館,也有很少的是文化館、歌舞團及人民教師。雖然是臨時組織的團隊,但大家非常積極、態度認真、服從編導安排,充分體現了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隊精神。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段時間的辛苦排練,就是為了在全省的文藝界專家、各州市的同仁以及普洱市人民面前,展現紅河州代表隊熱情、奔放,獨具一格的民族民間文藝。全體演職人員有信心,演好我們的歌舞,亮出我們的風采,打響我們的紅河。
(紅河州代表隊 黃英祖)
山村哈尼文藝表演隊的榮耀
紅河州參加展演《打地鼓》節目的演出隊,來自紅河縣邊遠的架車鄉妥女村。妥女村是一個極不起眼的哈尼小村寨,每逢哈尼“十月年”期間,村里的男女老少皆打起地鼓,跳起樂作祈求天神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保佑幸福、吉祥。這種活動從古延續到今天,當地人稱妥女為地鼓舞之鄉(村)。
今年 “中國?紅河哈尼長街宴歌舞”展演,地鼓舞被紅河州文化館專家看中,并推薦參加全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聽到地鼓舞將參加展演的消息,妥女村的男女老少異常興奮,特別是我們這支隊伍更是無比激動。作為最基層最偏僻的村級文藝隊,能代表紅河州450多萬各族人民參加全省歌舞樂展演,把地鼓舞搬到省級展演舞臺,向各州市代表隊學習,我們十分自豪,感到無尚光榮。
(紅河州代表隊 陳智聰)
【觀察思考】
這邊風景獨好
——記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這是一扇窗,推開它,收獲的是滿目的驚喜;這是一條道,通往的是云南二十六個民族五彩繽紛的文化之旅。五臺演出,共六十三個節目,來自全省各個角落,拾掇起來,卻是一串串光彩奪目的珠玉。有人感嘆,從事民族文化挖掘工作的人們好比“淘金人”,雖有異于沙里淘金,卻同樣需具備一雙明亮的慧眼,我們所依存的文化中原本就有無數美麗的、值得珍惜的東西,卻因習以為常而不以為然。
展演,亦是一種展示。此次在妙曼普洱舉辦的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就是一次盛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宣傳,意義十分重大。首先,展演對“非遺”傳承人及工作者都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對那些寂寥守護傳統文化家園的人來說,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肯定就是最大的慰藉。其次,搭建這樣大型的展示平臺不僅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而且對提高民族文化工作者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助益頗大。
此次展演有幾個特點值得一提:一是展演活動走出劇場。展演中,將部分優秀節目搬上廣場、送到基層,為廣大民眾演出。這是最讓人贊賞的亮點之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將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進一步深化,深刻體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回歸。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節目均取材于各民族民俗文化生活。例如取材生活中的祭祀、婚嫁等節慶禮儀,在充分尊重其思想內涵、體現其傳承性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升華,將思想性與藝術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之飽滿、豐厚。這是非常明顯的進步,是不斷探索、實踐的結果。
當然,也應清醒地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是一項浩大工程,展演只是保護傳承“非遺”的方式之一。筆者非常贊同黃峻廳長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四點”思路,即從事文化工作就是要從民族文化中挖掘特點、發現亮點,使之成為賣點,最后爭取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到這樣,傳統文化就“活”了,工作才算是做到了家。文化產業是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當前的社會環境也十分有利于文化工作的開展,我們更應解放思想、不拘一格求發展。但這并不表示可以沒有任何底線,民族文化本真性原則是必須堅守的。因此,文化工作者的歷史責任感很重要,扭曲、異化甚至于丑化優秀民族文化的行為要堅決抵制。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邊界逐漸消融的今天,堅守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守護精神家園。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就守住了“生命之源”,護住了我們的“文化之根”。
云南,這方神秘熱土,此時此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春天正在到來。請看,這邊風景獨好!
(昆明市文廣體局 劉鳳英)
民間老藝人的感慨
看完云南省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第一、第二臺演出,怒江州代表隊組織幾位民間藝人和編導進行了專題座談,大家各抒已見、暢所欲言,暢談了自己的感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李學華說,我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看了兩臺展演,開闊了眼界。雖然聽不懂演唱語言,但音樂和舞蹈沒有民族界限和隔閡,完全能從他們的音樂和舞蹈中感受到其它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也能從中領悟到他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這種觀念在我們民族文化中也能充分反映。這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保護好、傳承好。省級民間藝人何貴志談到,我們省有許多民間傳說、歌謠和民族創世史詩都體現在火塘邊和祭祀活動中,都是通過民間藝人傳承的,我們要很好地學習其它州市的表演形式,把自己很多類似的內容也搬上舞臺,通過省里提供的舞臺機會與其它民族進行交流。民間藝人方花妞媽反映,這兩臺節目太精彩了,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話,但音樂很好聽,舞蹈很好看,服裝很漂亮。我們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投入,也能做得更好。編導密航英說,我已經參加過幾屆的歌舞樂展演了,對這屆展演出有三點最深的感受:一是國家和文化部門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本屆原生態展示特別濃郁、特別突出;二是開闊了眼界,民族民間歌舞樂的內容很多,很廣泛,表現形式也多樣化,只要想得到就能在舞臺上表現,這對編導來說感受尤為深刻。這些節目中表現的既有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又有民間技藝,對我們今后的資源挖掘啟發很大;三是云南非物質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編導人員要認真向民間藝人學習,吸取民間文化精華,搜集素材,開闊思路,提高水平。
(怒江州代表隊 楊賡源)
初到普洱受益良多
11月21日,紅河州代表隊在州文化館專家、老師的領導下,帶著向往,帶著期盼,來到了堪稱“森林之城”的普洱市,參加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初到普洱參加展演,感觸頗深。
感觸之一 市政建設讓人流連忘返。21日下午,我們經過4小時的乘車抵達了普洱市朝林大酒店。進入普洱市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座漂亮無比的高樓大廈和一條條規劃整齊的街道。街道兩旁栽種著花草樹木,從遠處看似一座美麗的花園,走進城區似乎在森林中散步,讓人感到很舒服、涼爽,尤其是那新鮮的空氣和環境;讓人心曠神怡,真不愧是養生的天堂。
感觸之二 觀看演出,令人振奮。21日晚,我們觀看展演開幕式迎賓晚會,感覺普洱市舉辦這臺晚會下了很大功夫。晚會上,每首曲子,每場舞蹈都最具代表性,曲子好聽,舞姿優美,而且都是原生態的歌舞樂。演員表演動作到位,體態好,精神飽滿,有激情,令人百看不厭,他們的精神風貌很值得學習。
感觸之三 與各州市演員同臺演出,受益良多。22日上午,紅河、昆明、大理、德宏、昭通五個州市代表隊前往普洱市紅旗廣場演出。不同民族的歌舞樂節目,代表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他們同臺演出,學到了許多表演藝術和好的經驗,也看到了不同民族風情習俗和各地對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應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各州市彼此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促進藝術發展、提高表演水平。
我們從遙遠的紅河山區,從泥土芬芳的哈尼村寨背起地鼓來觀摩、學習16個代表隊的民族民間歌舞樂風采,感到無比高興、無比快樂,無比自豪。學到了很多用金錢買不到的、平時很難看到東西,裝在了腦海中。衷心感謝省文化廳、省民委、普洱市政府搭建了良好的展示才藝和學習交流的平臺。回去以后,我們會更加努力地打好鼓、跳好舞,同時更進一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為推動云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綿薄之力。
(紅河州代表隊 陳智聰)
【先進事跡】
既然來了 再疼也得參加演出
——記怒江州代表隊民間藝人車四恒
車四恒是怒江州代表隊的一名臨時演員,是省級民間工藝師。他不僅能制作傈僳族民間樂器起奔、笛哩圖等樂器,而且十分熟悉并酷愛傈僳族民間藝術,能唱會跳,還能創作。二十多年來,創作了一百多支曲子,很多曲子膾炙人口,久唱不衰。如《傈僳歡歌》、《傈僳酒歌》、《約尼施尼桌子來》、《啊怒對》等,深受群眾喜愛和歡迎。展演中,他負責《傈僳鄧時阿撥然》節目的音樂整理和填詞,并作為主演參加演出。20天前剛做了青光眼手術,醫生一再叮囑他要靜心休養,但他一天也沒休息就投入緊張的創作和排練。他說,省里給我們創造了展示民族藝術的機會和平臺,決不能放棄,這點小手術不算什么。
沒想到, 11月22日,他腎結石突然復發,但節目都已排定,作為主演,他真要上不了臺就不能正常演出。怒江州的領隊、編導雖然什么都沒說,并安慰他安心治病,但心急如焚。車四恒似乎看透了大家的焦急心理,強忍疼痛平靜地對大家說,不用急,輸點液就會好的。
23日上午,他輸完一組液體,疼痛緩解后,請求醫生開一些止痛藥,立馬趕來彩排現場,堅持參加了晚上的演出。他對民族藝術的熱愛和執著,讓怒江州代表隊的所有演職人員敬佩。
(怒江代表隊 楊賡源)
報: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文化廳、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關領導
送:云南省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組委會各部室、新聞媒體
發:各州市代表隊
(共印2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