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簡 報
(第十期)
展演組委會辦公室編印 2011年11月23日
【州市新聞】
昆明市精心組織6個節目178人參加展演
昆明市高度重視,精心籌備,共挑選6個節目、178人參加本屆展演,是本屆展演參加人數最多的代表隊。
10月15日,由昆明市文廣體局和昆明市民委聯合舉辦民族民間歌舞樂調演。選出了《花山之夜》、《過山數西》、《秧老鼓舞》、《牧羊情歌》、《維錄姑》和《小河漲水漫山溝》六個節目參加此次全省展演。節目素材均來自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多次組織編導會,邀請專家對節目細節提出意見,充分保留“非遺”項目的原汁原味又兼具觀賞性、傳承性和藝術性。各個代表隊演職人員對節目做了進一步完善。11月初,又組織專家到各縣(市)區巡看評議節目,進行又一輪打磨。
積極動員、精心準備參加展演,充分體現了昆明市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高度重視和對文化強省戰略的積極實踐。
(昆明市文廣體局 劉鳳英)
普洱市把哈尼族敘事長詩成功搬上舞臺
11月22日晚,普洱市代表隊身著七彩斑斕的哈尼族服飾登上普洱大劇院舞臺,燈光折射下,多聲部的片斷合唱,天籟般的歌聲悠悠響起,觀眾們似乎走進了哈尼山寨、回到那遙遠的昨天、回到了那些花開的日子、回到了那英雄殉難的悲壯場面。如泣如訴的歌聲、哽哽咽咽的唱詞揪緊了在場觀眾每一顆善良的心……,贏得大家熱烈掌聲。
哈尼族敘事長詩《阿基?洛奇洛耶與迷扎?扎斯扎依》長期流傳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族支系碧約人聚居的村寨,有著上千年歷史,共10輯1021行,既是贊頌勞動的歌,也是贊美純真愛情的歌,更是贊頌哈尼族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英雄頌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豐厚的民族底蘊,鑄就了參賽曲目。創作人員無數次走基層串山寨,悉心聆聽傳承人的歌謠,記錄每一個動人的情節,用《火塘?追憶》、《趕集?相遇》、《抗租?不屈》、《呼喚?祭魂》四個篇章演繹傳奇故事。
52名演員有的是傳承人、有的是民間藝人,還有的來自哈尼族山寨的田間地頭。演唱情感真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演出結束后,哈尼族同胞紛紛到住處探訪演職人員,感謝他們把哈尼族幾千年的傳說搬上舞臺。
(普洱市代表隊 李偉忠)
大理州積極為歌舞樂展演增光添彩
大理州代表隊表演的苗族舞蹈“嘎蒙卡兜”,取材于大理州苗族歌舞之鄉——龍街安吉,又稱之為“蚩尤之舞”、“葛天舞”,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有廣泛群眾基礎,有很強的親和力、藝術感染力和美學張力。服飾色彩斑斕,異彩紛呈,由生麻紡織而成,全套服飾重達14公斤。大理永平苗繡是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演員都是苗繡、苗族蘆笙、苗族舞蹈的民間傳承人。音樂取自于苗族原生態音樂元素,質樸清新,節奏明快,美麗動聽。
10月2日以來,所有編導和演職人員,都以高昂的斗志,嚴謹的臺風,飽滿的精神參加排練。大理苗家的傳承人,負重14公斤的服飾,僅圍裙就重達15斤,他們用質樸粗獷的歌舞深刻詮釋了苗家人雖承載生活之重,卻力求展現生命之美的樂觀與豁達。舞蹈編排調度流暢,動作奔放,為表現大理苗族原生態舞蹈基礎動作,強度力度較大,20名演員均腳踝腫脹,韌帶拉傷,14名不同程度受傷,2名演員因傷重不能參加演出,1名女演員23日上午連排后,因疼痛難忍,打了封閉針,醫生建議靜養,但她依然堅持演出;很多演員因路途遙遠,都暈車、腹瀉、感冒,但大家都深刻認識到這次展演是實踐行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具體行動,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具體體現,紛紛表示要為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增光添彩,再苦再累也要出色完成這次任務。
(大理州代表隊 陶嘉隆)
怒江州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挖掘和展示
怒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州內居住著12種少數民族,其中獨龍族、怒族是獨有民族,獨龍族、怒族、普米族都是屬于人口較少民族。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繁榮進步,并在各自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豐富和創造著燦爛的文化。怒江州高度重視怒江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展演工作。這次選送參加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四個節目都是各級保護名錄中的項目,并都吸收該保護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參與。
《木棉花開》是國家級保護名錄《傈僳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擺時、優葉、木刮傈僳三大調的組合。本次參演,編導把這三大調揉合在一起進行展示,用民間淬取幾千年的不同曲調演唱同一個內容。有多聲部的天籟之音,有男女對唱的濃情蜜意,還有娓娓道來的木刮風格。并由國家級傳承人李學華,省級傳承人何遺志,民間藝人方花妞媽、付大益扒等領唱。
《阿友卡達蘇》是省級保護名錄怒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中的一項內容,源自怒族傳統的民間達比亞彈唱,亦歌亦舞,亦莊亦諧,從曲調到舞步都散發著典型的怒族傳統文化風格。
《獨龍姑娘的舞》是省級保護名錄獨龍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中的一個子項目,以獨龍族傳統的音樂和舞步表現獨龍少女的勤勞、樸實、靈巧。
《傈僳鄧時阿撥然》是州級保護名錄傈僳族舞蹈牽俄的一種,也被稱為怒江的踢踏舞。通過編導的創意,融傈僳人民“手抓飯”禮儀和傳統的左腳舞為一體,表現了傈僳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客人的尊重。
參展節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結果,也是怒江舉辦鄉級農民業余文藝匯演的成果,更是怒江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挖掘整理的結果。
(怒江州代表隊 楊賡源)
昭通市代表隊組織為演員過快樂的彝族年
展演第二天(11月22日),恰逢彝族的新年。昭通市代表隊的多名彝族同胞,因參加歌舞樂展演,不能在彝族年之際與家人團聚。帶隊領導考慮周詳,精心組織,在駐地賓館舉行歡快的彝族酒歌晚會,讓隊員共同渡過了一個快樂的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同胞的重大節日之一。根據彝族自己每年10個月,每月36天的歷法推算而來。
(昭通市代表隊 楊志松)
報: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文化廳、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關領導
送:云南省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組委會各部室、新聞媒體
發:各州市代表隊
(共印2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