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簡 報
(第十一期)
展演組委會辦公室編印 2011年11月24日
【展演快訊】
歌舞樂展演精彩節目送區鎮
11月22、23日,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啟幕的第二天,由部分州市代表隊組成的演出隊伍,每天分兩個小組,奔赴普洱市的思茅區紅旗廣場、寧洱縣磨黑鎮的阿詩瑪廣場,為當地的群眾送去文化大餐。
22日上午,由省文化廳副廳長熊正益帶隊的演出隊伍到達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的主演楊麗坤的故鄉磨黑鎮時,該鎮的阿詩瑪廣場已經裝點一新,熱情的群眾把廣場圍個水泄不通,都想看看省里帶來的精彩演出。
寧洱縣副縣長楊春高也來到磨黑鎮,與當地群眾一起觀看了演出。楊春高副縣長對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的舉辦表示祝賀,對組委會將優秀展演節目送到磨黑表示感謝,對各州市演職人員表達了寧洱人民的熱烈歡迎,并向大家發出到“風情寧洱,魅力茶鄉”的熱情邀請。
迪慶州、怒江州、臨滄市、曲靖市、保山市、麗江市6個代表隊帶去的15個節目,使當天的阿詩瑪廣場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藏族舞蹈《歡樂的弦子》、彝族歌曲《海腔》、布朗族歌曲《哥耕田地妹當家》、器樂《嗩吶吹綠黑惠江》、傈僳族歌曲《牧歌》等精彩節目,使近千名觀眾陶醉在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歌聲、器樂、舞蹈的表演中,整個廣場小紅旗舞動不停,小巴掌(道具)響個不停。
當舞蹈《傈僳鄧時阿拔然》中的演員帶著牛羊道具在舞臺上表演詼諧有趣的舞蹈動作時,引來該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一陣陣開心的笑聲。三年級的小李瑞張大嘴笑得停不下來,問他覺得叔叔們演得怎么樣?他掩住嘴說“好看!”問他還要不要再來演出?他干脆地說:“要!”
觀眾中還坐著一群群身著哈尼族、彝族服裝的農村婦女,專注地觀看著每一個節目。她們并不上臺演出,他們是該鎮26支農村文藝演出隊的隊員,起了一個大早,從各個村寨趕來,為的是好好觀摩學習一下。來自磨黑鎮把邊村岔河小組的胡德英說,她們平時在村里經常組織演出隊跳“三跺腳”、“蘆笙調”等,這次看到這么多和她們相似的民間藝人表演各個民族的歌舞,真是很開眼界。
臺上的很多演員皮膚黝黑,臉膛紅亮,揮動著在田間地頭勞作的粗糙大手,其間有兩鬢花白的老者,有5、6歲的小孩,他們彈弦子、吹嗩吶、敲象腳鼓,邊歌邊舞,邊吹邊彈,這種表演形式給磨黑觀眾帶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演出結束后,一個老大爺問:“下一次什么時候來演?”演員們都笑了。
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思茅區的紅旗廣場,市民們聽見廣場的熱鬧聲,也放下手中的家務趕到廣場,占據有利地形好一飽眼福。一些攝影愛好者還搬來了他們的“長槍短炮”,擺出專業姿勢拍幾張精彩瞬間。雖然有些民族的語言不大能聽懂,但一副副全神貫注的神態還是把演員們感動了。
展演節目走出大劇院,走到基層群眾中,帶去的何止是歡笑,更是文藝演出改變形式,與群眾心與心的溝通和聯系。
(省文化廳辦公室 王涓)
全省第七屆歌舞樂展演下基層演出活動圓滿成功
11月22、23日,參加全省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的代表隊分赴思茅區紅旗廣場、寧洱縣磨黑鎮阿詩瑪廣場演出,共為當地群眾奉獻了約40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在兩天的時間里,當地群眾以擊鼓傳花的方式互通消息,蜂擁而來,共同分享文化藝術大餐。初步統計,觀眾逾5000人次。
此次下基層展演節目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真實展現我省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的特色內涵和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民族民間藝術的本真性,并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和觀賞性,深受群眾歡迎。
舞蹈《彝族秧佬鼓舞》粗獷豪放、剛柔并濟,歡快強勁的氣勢令人精神振奮;《甩發舞》以佤族姑娘飛舞的黑發而揚名,被譽為“會跳舞的黑頭發”,節奏強烈,動作瀟灑優美,剽悍與溫柔、剛健與飄逸融為一體。《目瑙韻》充分融合了詩歌、音樂、舞蹈等元素,將文本故事用擬人化的舞臺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并運用燈光、舞美、等輔助手段,生動解構景頗族神秘而悠遠的民間傳說。器樂演奏《嗩吶聯手奏》不僅多人聯手吹奏嗩吶,而且自己在吹奏的同時又可幫其他人彈指,可謂形式獨特,技藝高超,場面蔚為壯觀。《撒弦》演奏過程中,既傳承了傳統手法,又融進了時尚元素,使得場面熱烈歡快、詼諧感人。聲樂節目《畢摩?喀紅唄》運用原生態畢摩唱腔及喀紅唄舞蹈動作整理而成,表演時唱腔及主要演員均由當地畢摩阿依古瓦、甲拉瓦切等擔任,表現了宏大的民俗禮儀情景。
(普洱市文化館 羅杞而)
【媒體采訪】
五支代表隊同臺獻藝 演繹少數民族風情
普洱日報訊 11月23日晚,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第一臺演出在普洱大劇院上演,普洱市、楚雄州、文山州、西雙版納州及玉溪市五支代表隊同臺獻藝,從視覺到聽覺為在場的觀眾奉上了一臺精彩的演出。
演出在普洱市代表隊帶來的《跳擺》中拉開了序幕,只見身著盛裝的拉祜族男女或敲著象腳鼓,或跳起歡樂的擺舞,向在場觀眾展示了濃郁的拉祜族風情。緊接著,文山州代表隊帶來的節目《燈弦舞》讓人嘆為觀止,只見姑娘小伙們頭頂一盞盞燃燒著火焰的明燈,進行著跳躍、彎腰等動作,他們精湛的技藝博得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楚雄州代表隊帶來的舞蹈《古老的跳虎節》更是讓觀眾大開眼界,只見演員們身著虎皮花紋的衣服裝扮成老虎,跳起了古老的“老虎笙”,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里,從舞蹈到聲樂表演以及器樂演奏,5個州、市代表隊分別展示了彝族、佤族、基諾族、壯族等不同的少數民族風情,讓在場觀眾目不暇接,掌聲不斷,甚至在演出結束后還有很多人意猶未盡不愿離去。
據悉,本次展演共有三臺演出在普洱大劇院上演,17支代表隊將在三天的演出中輪番上演精彩節目,演繹原味民俗。
(記者 馬雨果)
全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首臺演出登場
普洱人民廣播電臺報道 11月22日晚,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第一臺演出在普洱大劇院華麗登場,來自普洱、楚雄、文山、西雙版納、玉溪的5支代表隊為觀眾帶來了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21個充滿原味民俗的歌、舞、樂節目。
演出在普洱市代表隊的拉祜族舞蹈《跳擺》中拉開序幕。此次展演,楚雄的聲樂《查姆古歌》、文山的舞蹈《燈弦舞》、玉溪的聲樂《教牛歌》、西雙版納的舞蹈《基諾大鼓舞》等節目都各具特色,充滿著濃濃的民族文化氣息,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一種“原汁原味”的感覺,給人以美的享受。作為東道主的普洱市代表隊更是為家鄉人民帶來了舞蹈《跳擺》、《甩發舞》,聲樂《阿基?洛奇洛耶與迷扎? 扎斯扎依》、《尋源?古歌》以及器樂《佤山鼓韻》5個風格各異的精彩節目,博得觀眾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演出節目多以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素材為基礎,選用當地民間流傳并通過適度藝術加工或自創的民族民間歌曲整理、提煉、改編而成。旋律優美流暢,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當地民族文化品牌,還有部分節目參加區域性、國際性文藝演出活動獲得好評。
(記者 茶春燕)
云南千余名民間藝人攜歌舞樂農村秀“寶”
中新網普洱11月22日電 歡快的弦子舞,婉轉的海菜腔,悠揚的牧歌……11月22日,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磨黑鎮沉浸在一片歌舞的海洋里,來自云南的1100多名民間藝人帶著63個民族民間歌舞樂節目齊聚當地的阿詩瑪廣場秀歌舞,給這座滇南鹽都的廣大群眾帶來了一場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當天一大早,磨黑鎮的村民們都紛紛聚集到阿詩瑪廣場上觀看歌舞表演,當地一位大媽激動地說,鎮上好多年沒有這么熱鬧了,她出來買菜,看到表演太精彩,就一直看,幾乎忘記回家做飯。
本次演出的節目大多為云南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節目內容多以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素材為基礎,選用當地民間流傳并通過適度藝術加工的歌曲或自創的民族民間歌曲整理、提煉、改編。旋律優美流暢,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一棵樹、一朵花、一片葉子、一只小動物,我們都可以用一首歌來唱它”,怒江傈僳族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學華說。他們這次表演的聲樂《木棉花開》是一首原生態的傈僳族樂曲,其中包括木刮和擺時等內容,整個曲目沒有任何普通話唱段,均是帶有濃郁傈僳族特色的民間唱法。李學華說“我們唱的是萬物,傳達的是最原始最虔誠的崇拜。”
據了解,該活動是云南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活動中的一部分,為期五天,來自云南省16個州市的表演隊和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云南民族村代表隊將在普洱市不同村鎮的廣場上輪番演出。
(記者 和曉瑩、張珺)
藝人基層“秀”歌舞樂 市民樂享藝術盛宴
——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下基層慰問演出在思茅區和磨黑鎮上演
思茅區
普洱日報訊 11月22日上午,思茅區紅旗廣場前人頭攢動,歌舞飄揚,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活動之一——下基層慰問演出在這里舉行。此次演出共有昆明、紅河、大理、德宏、昭通五支代表隊參加。雖然沒有華麗的燈光和絢麗的舞臺,可是,演員們依舊認真對待,為在場的觀眾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演出。
慰問演出在昆明市代表隊表演的舞蹈《彝族秧佬鼓舞》中拉開了序幕,強勁的鼓點和演員們奔放的表演牢牢吸引住了在場觀眾們的眼球,現場掌聲不斷。紅河代表隊表演的舞蹈《搓繩子》讓現場觀眾稱奇不已,原來日常生活中的搓繩子也可以運用藝術的手段把它搬上舞臺,真是好玩又好看!緊接著,昭通市代表隊帶來的《苗家男子板凳舞》借助板凳這一工具,配以苗家小伙激情四射的演繹,把演出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演出中,各代表隊輪番上陣,精彩不斷,用舞蹈和歌聲盡情展現著我省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演員們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在現場觀眾的意猶未盡中劃上快樂的句號。
紅河州代表隊的張壽元說,雖然還要參加比賽,可是,慰問演出這一活動是一定要參加的,我們整個代表隊早早地就起來化妝和彩排,爭取把最好的節目,把紅河州的民族風情展現給觀眾。服務大眾,歡樂基層是我們文藝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市民李梅說:“今天的節目真的太好看了!能在一臺演出中能欣賞到不同地方的民族風情,實在很難得,希望這樣的機會能夠再多一點!”
(記者 馬雨果)
在磨黑
普洱日報訊 11月22日上午,省文化廳副廳長熊正益率曲靖市、保山市等6個州(市)代表隊來到寧洱縣磨黑鎮,為當地村民獻上了15個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樂節目。
迪慶州代表隊的藏族舞蹈《迪慶鼓舞》曾獲得云南省第六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金獎,這次他們帶來了全新編排的藏族舞蹈《歡樂的弦子》,一亮相便博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曲靖市代表隊帶來的節目《海腔》描繪了彝族男女在田間勞作的場景,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舞蹈《獨龍姑娘的舞》是怒江州代表隊帶來的節目,歌頌和贊揚了美麗的獨龍族姑娘的勤勞與善良,怒江州的另一支舞蹈《傈僳鄧時阿撥然》詼諧風趣,惹得臺下觀眾笑聲不斷;臨滄市代表隊的舞蹈《稿西尾嘿》是與我市西盟縣《木鼓甩發舞》截然不同的一支甩發舞,在原生態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現代的舞蹈元素;保山市代表隊的器樂表演《嗩吶吹綠黑惠江》由10位男子共同配合完成,9位男子一同吹響嗩吶,精湛的技藝表演讓觀眾在一飽耳福的同時也一飽了眼福。此外,《木棉花開》、《傈僳情律》、《傣族情調》、《牧歌》、《布魯比》等歌舞樂節目反映了云南少數民族崇尚自然、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節目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磨黑阿詩瑪廣場頓時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記者 張淇)
拉祜老人用三分之二生命吟唱民族史詩
中新網普洱11月23日電 “牡帕密帕,牡帕密帕......”在舞臺的中央,一位已經65歲的拉祜族老人低聲吟唱著,年輕人安靜地圍坐在他身邊,聽著老人那悠長的調子。
23日,在此間舉行的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現場,記者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李扎倮,也第一次聽到了由他所傳承的拉祜族創世神話——《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流傳最廣的一部長篇詩體創世神話,屬拉祜族口述文學,流傳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全詩共17個篇章,2300行。“牡帕密帕”是拉祜語譯音,意為“造天造地”。李扎倮老人是少數能夠完整吟唱《牡帕密帕》的拉祜族人,這首需要演唱三天三夜的詩歌,記錄了拉祜族人的來源,是拉祜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扎倮老人告訴記者,他從13歲開始學習《牡帕密帕》,到了40歲的時候才出師,才能夠完整的演唱《牡帕密帕》。演唱《牡帕密帕》需要用拉祜古語,主要依靠的是老人口口相傳,沒有特定的稿子,要學唱《牡帕密帕》要從拉祜古語開始,再加上《牡帕密帕》是一首長詩,所以學習《牡帕密帕》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普洱市代表隊的扎發介紹,《牡帕密帕》內容敘述了天神厄莎創造日月星辰、天地萬物,播種葫蘆,孕育人類的祖先扎迪娜迪的故事。2006年,《牡帕密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多在傳統節日和宗教活動期間說唱。
李扎倮漢語說得不太好,但每當提到《牡帕密帕》,他就會唱起來。這位質樸的拉祜族老人,用去自己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學習《牡帕密帕》,只為了讓拉祜族的百科全書——《牡帕密帕》得以代代相傳。現在李扎倮收了許多徒弟,有47個已經出師。
李扎倮欣喜地說,“如今,人們已經意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所以很多年輕的拉祜族人愿意來學《牡帕密帕》”。
(記者 張珺 和曉瑩)
報: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文化廳、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關領導
送:云南省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組委會各部室、新聞媒體
發:各州市代表隊
(共印2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