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簡 報
(第八期)
展演組委會辦公室編印 2011年11月21日
全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普洱市隆重開幕
11月21日晚,以“展示民族藝術風采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普洱大劇院拉開帷幕。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黃峻,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邱瑜,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副主任賀光曙,普洱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小平,普洱市人大主任丁艷波,普洱市政協主席白文彬,省文化廳副廳長熊正益,省衛生廳副廳長鄭進,普洱市委常委、統戰部長黃麗云,普洱市人大副主任趙云,普洱市政府副市長魏藝紅,普洱市政府副市長童書瑋,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紅等領導,以及中央民族歌舞團,香港民族文化促進交流會,上海中發集團,云南吉鑫集團,西雙版納孟巴拉那西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開幕式由展演組委會副主任、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李國林主持。展演組委會主任、普洱市人民政府市長李小平致歡迎詞,展演組委會主任、省文化廳廳長黃峻致開幕詞。
李小平市長代表全市各族人民,向展演表示熱烈祝賀;向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表示要珍惜機會,當好東道主,以熱情、周到、安全的服務,全力配合辦好本屆展演;要以此為契機,學習借鑒各兄弟州市經驗,進一步發掘和弘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創作出更多地域特色濃郁、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引領人民思想的文化精品,為建設生態普洱、和諧普洱、妙曼普洱提供強大、不竭的精神動力。
黃峻廳長對普洱市委、市政府及有關單位的全力支持和精心安排,表示真誠的感謝。他指出,這次展演,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弘揚、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是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大事、喜事。云南各族同胞天生以來就喜歡唱歌跳舞彈奏自己的樂曲,傳承了祖先們世代留下的優秀文化傳統。展演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活躍了基層文化生活,對凝聚民族精神,豐富民族文化形式和內容,傳承、繁榮、發展民族優秀文化,鞏固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推動民族團結和進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等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必將促進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對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開幕式結束后,全體人員觀看了大型文藝演出——《妙曼普洱》。該歌舞劇集中展示普洱經典人文地理、14個世居民族生產生活習俗、民族民間文化,積淀著民族文化的深邃,抒寫了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向人們傳遞著一份鄉土的禮贊。
年年花開一樣紅 年年紅花不一樣
——祝賀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開幕
原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 范道桂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已舉辦了六屆,但每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都會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甚至是一種意外的驚喜。這正是云南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一種魅力。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美麗的普洱市開幕了,與以往歷屆一樣,它也會給人們帶來一種不一樣的新鮮感。
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究竟有哪些值得人們關注的特點呢?
首先,這次歌舞樂展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公布實施后舉辦的第一次展演,展演的思路更明確,更清晰。這次展演第一次正式將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納入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工作中。雖然與過去歷屆展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在思路、宗旨以及節目的選擇上都有了明顯的區別,其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更為明確。這是云南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進一步深化的結果。
其次,這次參加展演的全省十六個州市和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云南民族村”的63個歌舞樂節目,都是選自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且參加演出的1100多人中,除少數縣級文化館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外,都是各個項目的傳承人和民族民間藝人。這么多的“草根”藝術家集聚一堂,來展示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人們平時很難見到、聽到的民間藝術,這在人們厭煩了城市的喧囂,向往返樸歸真的自然生活的今天,無疑是一種回歸自然的享受。
其三,參加這次展演的節目的民族特點突出,鄉土氣息濃郁。盡管每個節目內容和形式不同,風格各異,但總體風格質樸清新,多姿多彩。有的人會認為一些節目太簡單,太單純。但這些節目簡單而不單調,單純而不單一。就像一股山野吹來的風,既有松濤的澎湃,飛鳥的喧鬧,清泉叮咚,秋蟲的和鳴,又有彩云的絢麗,百花的芳香,山村的歡聲笑語,為觀眾展現出一幅幅清新淡雅而又搖曳多姿的風俗畫卷,使觀眾的耳目一新。
其四,因為這些節目都來自民間,植根于泥土,也因為其經歷了悠悠歲月,滄海桑田,祖祖輩輩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產生活經驗的積淀,也是一個民族將自己的審美意識對象化的產物,因而銘刻在民族的記憶中,溶化在民族的血液里,不僅是民族生活一部分,乃至是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是個體與族群體之間的情感和精神的紐帶,它使個體對群體產生一種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不僅如此,作為民間的一種“草根”藝術,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之一,既用來娛神,也用來娛人,既用它來祈求豐收,也用它來驅鬼逐邪,同時也用它來傳授生產生活經驗,消除疲勞,愉悅身心。因此在這些看似原始、簡單、甚至有些粗糙的藝術形式中,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只要我們細細的品味,得到的將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享受,而且是一種知識的傳承,對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云南優秀的民族的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其五,這次展演打破了過去只在大劇場演出的定勢。參加展演的節目除在普洱大劇院集中演出五場外,還要用兩天時間,組織部分優秀節目到寧洱縣磨黑鎮、思茅區紅旗廣場演出,讓更多的群眾看到展演節目的風采。這不僅是認真貫徹以人為本和“三貼近”的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向廣大群眾宣傳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果,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和保護的自覺性的必要途徑。
歷屆展演的經驗證明,歌舞樂展演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式,也是集中展示和交流保護經驗的一個重要平臺。人們從中不僅可以看到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也會看到發展繁榮云南文化事業的巨大內生力,以及拓展云南文化產業的巨大空間。因此,我們要通過這個平臺,將云南的歌舞樂展演打造成一個優勢品牌,使其不僅在全省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號召力,而且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和號召力,成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典范,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示范區,為云南民族文化強省的建設發揮基礎性重要作用。
在舉辦第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時我曾經說過,不要以為民間的東西就永遠都是下里巴人,難登大雅之堂。民間藝術是一切高雅藝術之母。它不僅孕育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藝術名作,也培育出了許多星光燦爛的藝術巨匠。此外,我們還必須看到,民間藝術本身照樣可以出精品出人才。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既是一個普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平臺,也是一個創新發展民族文化,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出精品出人才的熔爐。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2006年,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過,云南的文化已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期。云南正以新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也正以新的眼光看云南。云南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革命傳統文化,五光十色,異彩紛呈,為民族文化強省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要我們不斷更新觀念,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持保護、繼承、創新、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民族文化發展優勢和產業優勢,就能加快民族文化強省的建設步伐。
報: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文化廳、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關領導
送:云南省第七屆歌舞樂展演組委會各部室、新聞媒體
發:各州市代表隊
(共印2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