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合作交流-歌舞樂展演

歲月無聲 歌舞有情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回眸

日期:2015-01-08

      云南是我國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聚居區,26個世居民族在云嶺高原上生息繁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遺產。它們植根于各民族群眾生活之中,承載著各民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感悟,在民間世代相傳、生生不息。其中,獨具特色的歌舞樂活動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反映著本民族的審美意識、思維方式及文化特征,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為了挖掘、整理、研究、創新和弘揚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歌舞樂作品,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于上世紀90年代末應運而生。

      1996 年,中共云南省委首次提出建設“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目標,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即研究決定每兩年聯合舉辦一屆全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力爭實現“三個一”,即全省26個民族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要有自己的一支代表性歌曲、一個代表性舞蹈和一支代表性樂曲。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97年11月6日,全省首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當時稱為“全省民族民間藝術展演”)在昆明拉開帷幕。展演歷時4天,以較強的陣容,展示了我省17 個地州市代表隊的66個節目, 其中共評選出29個“群眾文化彩云獎”,涌現出了《阿達因》、《加鈴賽》、《阿哥阿妹哦嘚嘚》等形式獨特、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優秀作品。

      十幾年的光陰轉瞬即逝,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已成功舉辦至第八屆。這期間,我們的經濟、社會、文化在不斷發展,機構調整、人事變動,身邊的一切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一直保持著最初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太多驚喜感動和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

   一、震撼: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的絢麗多彩

   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寶庫的大門,讓我們不得不為滇云大地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和強大的生命力所折服和震撼。云南26個民族并非只有26種歌舞樂。實際上,每個民族各像一蓬葳蕤蔥蘢、生意盎然的樹林,林中每棵樹有百干千枝,每一枝干有繁花萬朵,26個民族聚集起來就是一片色彩斑斕、令人嘆為觀止的無垠林海。

      經多次普查,全省收集到民族民間舞蹈1255 個、套路7818 套、舞曲6950 首、民間舞蹈傳說547 個,打擊樂471 首、民歌1352首。共有24 個民族代表性舞蹈181 個,其中彝族、傣族、佤族、哈尼族、藏族、納西族、拉祜族、普米族、布朗族、壯族等10 個民族的19 個舞蹈先后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南戲劇有滇劇、云南花燈、大詞戲、昆明曲劇、殺戲、傣劇、傣族章哈劇、云南壯劇、白劇、彝劇、佤族清戲、苗劇、關索戲、端公戲、香通戲、川劇、評劇、京劇、皮影戲等各民族劇種共19 個,劇目177個。云南曲藝有漢族的云南揚琴、云南評書、云南唱書、漁鼓、圣諭、善書、姚安蓮花落、花鼓、打鼓草、鑼鼓唱書、花燈說唱、云南方言相聲、故事、金錢板和快板書等15 個曲種; 少數民族曲種有彝族梅葛、阿蘇嗻、查姆、甲蘇、阿細說唱、撒尼月琴彈唱、四弦彈唱、白話腔,白族大本曲、本子曲,哈尼族哈巴、臘荅、扛篇梯、優歷克、朗古賖,壯族侖考、莊巴,傣族章哈、喊賀哩、喊伴光、喊秀、喊扎、喊莽嘎那、喊聳瑪、黃敢、端瑪、黃哩、黃寧,苗族然更、巴臘叭、呻珞抓,傈僳族尼丹木刮,拉祜族嘎門可,佤族拍巧、嘮瓊嘎卜,納西族東巴誦唱、納西大調,瑤族咄奏,藏族格薩爾仲、仲諧、哩咯百協,景頗族木占、齋瓦,布朗族布朗說唱,普米族格薩甲布,怒族牙扒可歌亞,阿昌族阿考袍、蹬列,德昂族格丹,基諾族普折茲,水族都熬,布依族摩朽貫,獨龍族普哇、門珠、阿昌喬等。此外,還有眾多的民族史詩、傳說、詩歌、故事、民族傳統節日、民族服飾、民族風俗、民族工藝等不勝枚舉。這些都是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源頭活水,是每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異彩紛呈,讓無數觀眾為之癡迷傾倒、交相稱贊的根本原因。

   二、振奮: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

      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舉辦伊始,就得到了法律層面的保護和支持,令人無比欣喜和振奮。2000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率先頒布了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第一個地方性法規——《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有計劃地組織集中展示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展演及其他活動”。這一條例的頒布,為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據,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規范作用。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于2011年正式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云南省也隨即起草制定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原有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基礎上保留了好的經驗和做法,同時提出了許多與時俱進的新要求。2013年6月1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邁上了一層新臺階。截至2013年底,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計8590項,其中國家級名錄90項,省級名錄197項,州市級名錄2881項,縣區級名錄5422項。全省共認定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738名,其中國家級69名,省級824名,州市級970名,縣區級1893名。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在每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上都會得到重點展現,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成為每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主力軍。以第七屆金獎作品《“梅葛”唉嘎哩》為例,這部聲樂作品運用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彝族創世史詩《梅葛》創編而成,由4個老年梅葛(唱“梅葛”的民間老藝人)、4個青年梅葛(唱“梅葛”的年輕人)和13個娃娃梅葛(學唱“梅葛”的小孩)共同表演,老少同臺,連唱帶跳,展現了“梅葛”在民間口耳相傳的實情,效果極佳,情景感人。第八屆歌舞樂展演金獎節目傣族《馬鹿舞》取材于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傳承人親自表演,開場即向大家展示了傳承人向眾徒弟傳授“舞”藝的情景,精湛技藝深深打動評委,民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場景令人難忘。因此,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已不止是各族民間歌舞樂節目精粹的舞臺盛會,更成為對全省踐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次全面檢閱。

   三、感動:文藝工作者的執著堅守

      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成功舉辦的背后,是民族民間歌舞樂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民族文化藝術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不論是深入基層摸底調查,還是在展演舞臺上,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各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珍視和熱愛。記得有一次在香格里拉,兩位藏族兄弟身材稍胖看起來并不靈活,跳起藏族鍋莊舞卻動作靈巧、富于彈性、熱情洋溢,令在場觀眾包括著名的舞蹈家周培武老師都大為稱贊。

   歷屆的歌舞樂展演上,我們總能看到一些來自田間地頭的民間藝人,他們不熟悉舞臺、不會站位、不懂表演,卻能在觀眾面前將本民族的歌舞樂展現得如此純粹動人,讓人熱血沸騰、心馳神往。比如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怒江白族支系拉瑪人表演的歌曲《開益》,就僅選了三男三女作無伴奏的演唱,在沒有任何舞臺修飾的情況下,唱出了純正自然、古樸原味的天籟之音,讓人仿佛置身于拉瑪人清新恬靜的山野鄉村之中。為了排演苗族舞蹈《趕花山》,許多村民每日往返十幾里路,不懼勞累傷痛,只為將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通過歌舞樂展演這個盛大的舞臺向全省的觀眾展示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民間藝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民族情感和最具魅力的藝術風采。

      當然,這么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歌舞樂節目能夠在舞臺上得以呈現,最重要的橋梁還是扎根基層、深入生活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我們都熟知的舞蹈家周培武老師,數十年獨身一人以云南民族舞蹈為伴,在山村邊寨與兄弟民族共度了無數個民族節日,熟悉掌握了云南各種民族民間舞蹈,并在此基礎上創作了《麗水金沙》等大量膾炙人口、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云南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的老專家們,尤其是我們的老領導、原文化廳副廳長趙自莊女士和云南民族大學教授楊德鋆老師,也都是以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為己任,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我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多年以來身體力行、扎根民間,對云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有著相當深入和全面的掌握,現在雖已退休,卻仍堅持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評委工作,一生都在守望著這片美好的精神家園。2010年廳里成立了非遺處,隨即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越來越多的力量充實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工作中來。正是無數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執著堅守,才使得我們的歌舞樂展演順利舉辦且驚喜連連,我們的非遺保護和文藝事業才迅速發展、蒸蒸日上。

   四、欣慰:多年實踐的經驗成果

       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多年來確立并堅持的正確導向和優良傳統,是其生機盎然、取得豐碩藝術成果的重要保障。

      每屆歌舞樂展演的節目大致呈現為三種:第一種是原汁原味,基本原封不動展示的;第二種是在音樂韻律、舞蹈情節和技巧、器樂演奏、服裝搭配等方面適度加工和編創的;第三種是創作成分較多,但萬變不離其宗,仍保留民族歌舞樂元素和基因、節目內涵比較豐富,讓觀眾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這些節目始終遵循一條主線,即深入生活、扎根基層,拜各族群眾為師,因而使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始終保持了最貼近群眾的鄉土原色和最旺盛的生命力。從第六屆開始,每屆歌舞樂展演都選在地州上舉辦,第七屆開始不僅有舞臺上的集中展演,還設置了優秀節目下鄉巡演環節,這使得民族民間歌舞樂藝術進一步實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同時有效促進了各族歌舞樂藝術的交流和弘揚。

      此外,從第一屆開始,我們就組成了專家評委會進行論證、制定業務標準和評獎辦法,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參加展演的優秀節目進行表彰獎勵。十幾年來始終堅持在每一屆歌舞樂展演開始前都召開編導會,將一線的文藝工作者、從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專家召集在一起,總結上屆經驗,確定新一屆的標準,使得歌舞樂展演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并不斷改進提升,與時俱進。目前,在評獎方面已經逐步淡化行政干預,不再有領導參評。獎項設置上,除了金銀銅獎以外,還加入了傳承獎,標志著我們的歌舞樂展演已經從過去的搶救性收集向注重傳承發展的方向轉變。

      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歷時17年,已成功舉辦八屆,積累優秀作品近500個。這些作品有的已作為本地本民族節日慶典、旅游迎賓、會客訪友等搪門抵戶的當家產品,甚至推廣為時下最接地氣的”廣場舞“,比如納西族的《熱美蹉》、藏族的《鍋莊舞》;有的作為精加工原料被專業院團、專業藝人吸納后展示在各種舞臺上,比如彝族的《跳菜》、佤族的《甩發舞》;有的已經在全國、全省獲得好的獎項,比如近年來我省連續4屆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的節目《云海豐碑》、《彩云南現》、《舞彩云》、《云嶺天籟》均獲金獎,其中每一臺節目都是認真挖掘、整理、加工各少數民族歌舞樂素材而推出的。包括楊麗萍的《云南映象》等大型歌舞節目也是挖掘、借鑒了各民族歌舞樂資源而創作、排演的。

      八屆歌舞樂展演的實踐表明,這是一項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增進全省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大盛會。通過展演,弘揚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促進了民族民間歌曲、舞蹈、器樂的文藝創作,展現了民族藝術風采,培養壯大了傳承人隊伍,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繁榮了云南文化藝術事業,為建設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和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做出了積極貢獻。今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歷屆歌舞樂展演獲獎節目劇照和部分文字材料匯集起來,編輯印制了《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畫冊。畫冊分兩卷,圖文并茂地記錄了歷屆歌舞樂展演的精彩瞬間,為我們保留了一份珍貴記憶。衷心地希望這項承載民族記憶、守護民族根基的有益實踐可以一直延續發展下去,期待云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文章:李艾玲(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