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第一臺演出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上演。文山州代表隊與玉溪、紅河、昆明、楚雄等州市在第一臺演出中亮相。
本屆展演文山州代表隊共選送了今年9月份在“文山州2017年群眾文藝匯演”中獲得金獎的傳統類舞蹈《龍蟲舞》、創新類聲樂《趕花街》、創新類舞蹈《紙馬謠》3個節目參加。
《龍蟲舞》
傳統類舞蹈《龍蟲舞》是麻栗坡縣瑤族靛瑤支系的祭祀性舞蹈。民間主要用于宗教祭祀、超度亡靈。傳說瑤族人離世后,靈魂被壓在地獄,須由雌(黃龍)雄(紅龍)兩龍鉆到地府,把逝者的亡靈找出來送到天上。龍蟲舞有博吏、同宗、破地獄、龍蟲、十皇表、散材樓、十供、賀樓、招兵九個程序。由一人唱經,一人擊鑼鼓,兩人手執釵或長刀,手舞足蹈,用鼓和釵進行伴奏。時而發出“哦”、“嘿”的吼聲,手的動作由下(蹲、跪、俯)到中(站立)至上(高過頭頂),身屈起,雙腳跳動不息。方位強調東南西北,隊形呈圓形。
2014年8月,龍蟲舞列入麻栗坡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州級非遺傳承人鄧朝玉和縣級非遺傳承人鄧金芳的帶領下,在9月份的“文山州2017年群眾文藝匯演”中,來自文山州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壩子村委會瑤族文藝隊表演的《龍蟲舞》榮獲傳統類舞蹈金獎。
《趕花街》
《趕花街》是根據壯族傳統節日“花街節”創作的創新類文藝作品。“花街節”壯語稱作“翰圩芳”意思是趕歡樂街、黑白街,又稱 “紇聾那”(開秧門街)或稱“歌街”、“歌會”。是廣南壯家一年一度的集會活動,是傳統的“情人節”;因前來參加集會活動的人們都帶著花糯米等各色美食;且都身著節日盛裝,整個集會現場呈現出五彩斑斕、“花”潮涌動的景象,故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趕花街”。隨著時代的變遷,聚會活動漸漸融入了會友、對歌、擇偶等諸多內容,形成了集信息交流、走親會友、談情說愛、商品交易于一體的壯族獨有民族傳統節慶活動。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二個屬龍日便是壯族一年一度的花街節。節日前夕,人們按傳統到山上采集染花糯米所需的各種植物,染制花糯米、舂制各種粑粑,為花街節做準備。節日當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方八寨匯集花街。老人們聚在一起討論著一年來發生的種種事情,傳遞著四時八節栽種、收割、起房、嫁娶的各種信息;小孩子三五成群,你追我趕、嬉戲打鬧;花街場上人流如注,熙來攘往。
花街節最熱鬧地方是對歌場。姑娘小伙則相約對歌、談情說愛、互贈信物;你唱我合,盡情地抒發內心的情感。對歌越唱越歡,難舍難分,許多男女青年在對歌中建立了感情。到夕陽西下,心儀的兩人便會相約于路旁、田埂邊、溪邊、山間、河岸,竊竊私語,傾訴衷腸,姑娘拿出準備好的花糯米與小伙分享,小伙則送上銀飾品、頭巾等定情之物。
《趕花街》以柔美的壯族民間山歌開頭,逐漸發展進入熱鬧的對歌場面,再以輕柔的慢板描寫壯族青年男女花街節上互訴衷腸的場景,緊接著以熱烈歡快的節奏表現他們相互逗趣、嬉戲的景象,最后以展開的樂句把情感推向高潮。夕陽西下,青年男女雙雙牽手,在甜蜜的歌聲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愛情!
《趕花街》采用情景式的創作手法,豐富的結構變化,貫穿了壯族青年男女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的過程,在濃郁的民俗風情中,充分展示出壯鄉兒女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壯族紙馬舞
壯族紙馬舞是文山地區牛頭寨平頭土支系的一種傳統舞蹈,2007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紙馬謠》以紙馬舞為原型,采用馬踢腿、馬打滾兒、馬打鬧嬉戲,通過節奏的強弱、動作的快慢,把原始的大紙馬和創新的小紙馬結合起來,展現了紙馬舞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展示了文山壯族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兩年一屆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匯集了來自全省16個州市的優秀節目,能登上這個舞臺就已經非常不容易。文山代表隊的每一位演員都報著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把自己最好的精神風貌展現在觀眾和評委面前,每一個節目都得到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文字:吳德華
圖片:王國麗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