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展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高規格藝術盛會。最早由云南省文化廳與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共同發起。自1997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轉眼二十年之約已至,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再次掀起一場輻射全省的民族民間藝術狂歡。
一
12月11日晚,玉溪市聶耳大劇院燈火輝煌,座無虛席,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全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此拉開帷幕。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濤致開幕辭,玉溪市委書記羅應光宣布展演開幕,玉溪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德華致歡迎辭。云南省和玉溪市有關部門領導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正洪主持。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濤致開幕辭
玉溪市委書記羅應光宣布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開幕
玉溪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德華致歡迎辭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正洪主持開幕式
儀式結束后,由玉溪聶耳竹樂團和玉溪師范學院師生共同參與創作的大型文藝演出《秘境云南》,為觀眾們帶來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晚會采用大量云南特有竹制樂器,創新性地將各種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器樂演奏與原生態民族歌舞融為一體,展示了來自云南26個民族血脈中流淌的文化記憶和世代傳承的藝術基因,全場氣氛熱烈歡快,掌聲、喝彩聲不斷。
第一章《林子》
第二章《寨子》
第三章《街子》
第四章《日子》
二
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下,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文化藝術創作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檢閱。展演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展示了新時代傳統文化保護的新風貌。
12月11日至15日,為期五天的展演活動,緊緊圍繞“展示民族藝術風采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舉辦了3場展演比賽,4場巡演及2場開、閉幕式綜合晚會。來自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等1000余人參加演出。其中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7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經過長途顛簸,從大山深處趕來,他們或領舞或伴唱,或主演或助演,用高超的技藝和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敬畏之心感染著觀眾,為舞臺增添了閃亮的光輝。
改變以往的單一標準,將參演節目分為傳統性與創新性兩類,是本屆展演的全新探索和最大亮點。63個參展節目中,有34個傳統性節目,29個創新性節目。
其中,傳統性節目強調民間性、原真性。要求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有形態,在不傷害原有形態、表現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編排,強化、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如玉溪市代表隊的傳統類舞蹈《磨皮花鼓舞》,取材于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花鼓舞”,演員陣容強大,以磨皮村及周邊村寨的村民為主,分男女兩隊,在大鼓、腰鼓、鑼、大鈸、小镲的伴奏下起舞。舞蹈動作剛勁有力、氣勢磅礴,表現了彝族祖先為保衛家鄉驍勇善戰、勇猛抗敵的大無畏民族氣概。臨滄市代表隊的傳統類聲樂節目《趕馬調·趕馬阿哥要出門》源于永德縣茶馬古道流傳甚廣的山歌小調,曲調朗朗上口,歌詞質樸感人,“豌豆開花四伸藤,趕馬阿哥要出門,綠葉墊床天當被,就地挖個洗臉盆”,將趕馬人路途中的酸甜苦辣演繹得淋漓盡致。
傳統類舞蹈《磨皮花鼓舞》
傳統類聲樂《趕馬調·趕馬阿哥要出門》
創新性節目強調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意,立足傳統且有新意。廣泛選取當地獨具特色的各類民族民間歌舞樂素材,或從各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習俗中選取新題材,提煉新語匯,創作出既有濃郁鄉土氣息、鮮明民族風格,又能體現新時代風貌并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以昭通市代表隊帶來的回族舞蹈《心路傳承》為例,節目以昭通魯甸地區回族的生活情境為創作元素,結合回族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民族民間文化內涵加以提煉,通過藝術化、舞臺化的處理,表現了回族人民傳承古老文化和民族信仰,攜手各族人民共創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景。怒江州代表隊器樂類節目《怒族兒女歡樂多》則取材于福貢縣匹河鄉怒族民間“嘟嘟哩”樂曲,采用改良版的“嘟嘟哩”與“連心笛”,由一對青年男女對吹,表現了二人相識、相愛、相守的愛情經歷,節奏甜蜜而輕快,富有鄉土氣息與民族風味。
創新類舞蹈《心路傳承》
創新類器樂《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傳統性節目與創新性節目主要的區別在于改編加工的“度”不同,但歸根結底都致力于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與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就。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扎根基層,甘當民族傳統文化與民眾現代生活聯通的橋梁,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除彝族民歌、布朗族彈唱、傈僳族民歌、口弦樂、安寧小調、彝族左腳舞、納西族熱美蹉、哈尼族棕扇舞、壯族紙馬舞、白族霸王鞭、彝族花鼓舞、白族“力格高”等傳統音樂、傳統舞蹈類項目外,牡帕密帕、阿詩瑪、苗族敘事長詩《紅昭與饒覺席那》等民間文學類項目,傈僳族刀桿節、阿昌族阿露窩羅節、彝族賽裝節、瑤族度戒、彝族阿卑節、壯族趕花街等民俗類項目也在節目中得以一一呈現。更有細心的編導,以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臨翔碗窯陶器制作技藝等傳統技藝類項目為素材,創編了富有情趣且地域特色鮮明的優秀節目,使本屆歌舞樂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三
用藝術滋潤生活,以真情譜寫時代。為了讓更多群眾近距離感受到這場熱火朝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會,主辦方挑選了部分優秀節目,組成兩個小分隊,利用兩天時間,分赴玉溪市聶耳文化廣場、春和鎮劉總旗社區廣場、峨山縣文化廣場大舞臺等地演出。
12月12日、13日,每天上午10:00、晚上19:30均有一臺晚會在各大廣場演出,吸引了眾多當地群眾前來觀看。幼兒園的小朋友、閑來鍛煉的老年人、喜愛民間文藝的男女老少齊聚在舞臺下駐足觀看。劉總旗幼兒園副園長表示,眾多少數民族的特色節目匯集在一起展演,對小朋友們來說是很難得的機會,組織觀看節目,對拓展孩子的視野,培養他們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珍惜與熱愛十分有益。
各州市代表隊還將本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在聶耳大劇院門前陳列展示,增進了交流與學習,也吸引了市民們的關注。人們通過靜態與動態的展示展演,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和意義,對提升全民的保護意識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
傳統類舞蹈《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創新類舞蹈《山花》-西雙版納州代表隊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展演現聲吸引了廣大群眾前來觀看
省級傳承人黃飛給小朋友們演唱山歌
四
12月15日晚,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閉幕式頒獎晚會后華麗謝幕。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德聰,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正洪,玉溪市委常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田川,玉溪市人大副主任葉本功,玉溪市政協副主席汪燕萍等領導出席閉幕式。本屆展演還得到了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高度重視,非遺司傳播處副調研員韓冰親臨頒獎晚會現場觀摩指導。
楊德聰主持閉幕式并揭曉本屆“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彩云獎”獲獎名單。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德聰主持展演閉幕式
經過幾天緊張的演出和評比,本屆展演共產生金獎10個,銀獎12個,銅獎19個,優秀獎22個。其中,金獎節目為:傳統類舞蹈《磨皮花鼓舞》、傳統類器樂《阿哥四弦轉花樂》、創新類舞蹈《滇池夕陽》、創新類聲樂《趕花街》、傳統類器樂《山鄉樂匯》、傳統類聲樂《牡帕密帕·山谷的回聲》、創新類舞蹈《力格高》、創新類舞蹈《心路傳承》、創新類舞蹈《山花》、傳統類聲樂《放豬調》。
楚雄州代表隊傳統類器樂《山鄉樂匯》
大理州代表隊創新類舞蹈《力格高》
紅河州代表隊傳統類器樂《阿哥四弦轉花樂》
昆明市代表隊創新類舞蹈《滇池夕陽》
臨滄市代表隊傳統類聲樂《放豬調》
普洱市代表隊傳統類聲樂《牡帕密帕·山谷的回聲》
文山州代表隊創新類聲樂《趕花街》
西雙版納州代表隊創新類舞蹈《山花》
玉溪市代表隊傳統類舞蹈《磨皮花鼓舞》
昭通市代表隊創新類舞蹈《心路傳承》
另有舞蹈《跳左腳》、舞蹈《木雀與棕扇》、聲樂《牡帕密帕·山谷的回聲》、聲樂《火塘戀歌》、聲樂《迪慶藏族禮賓歌舞“仁僥”》等5個傳統類節目獲傳承獎。
傳統類舞蹈《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傳統類舞蹈《木雀與棕扇》 紅河州代表隊
傳統類聲樂《牡帕密帕·山谷的回聲》 普洱市代表隊
傳統類聲樂《火塘戀歌》 麗江市代表隊
傳統類聲樂《迪慶藏族禮賓歌舞“仁僥”》 迪慶州代表隊
楚雄、普洱、大理、玉溪等4個州市代表隊獲優秀組織獎;昆明、曲靖、昭通、紅河、文山、保山、麗江、臨滄、西雙版納、德宏、怒江、迪慶等12個州市代表隊獲組織獎。
獲得金獎
獲得銀獎
獲得銅獎
獲得傳承獎
獲得優秀獎
獲得優秀組織獎
獲得組織獎
李正洪致閉幕辭,高度稱贊本屆展演是一次堅守中華立場、堅定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盛會;是一次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親相惜的民族團結盛會;是一次踐行群眾路線、分享美好生活的群眾共享盛會。
隨后,從此次展演中挑選的19個優秀節目組成的《不忘初心 守住根脈》文藝晚會,讓觀眾們再一次回味和感受了展演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
五天展演期間,近萬名觀眾和演職人員前來觀看和學習,聶耳大劇院座無虛席,場場爆滿,贊譽聲不絕于耳。一些觀眾特意帶著孩子前來觀看演出,小朋友們目不轉睛,一會兒感嘆演出服飾的炫麗奪目,一會兒又忍不住跟著節奏手舞足蹈,嚷著讓家長錄下自己喜歡的節目,回家以后繼續回味。晚會結束后,觀眾們爭相與演員合影留念,期望將這種美好的感覺定格。
參加閉幕式的領導與演職人員合影
五
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由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玉溪市廣播電視局、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承辦。在各主承辦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整場活動節儉高效、平安和諧、富有特色。
11日晚召開的領隊預備會上,組委會辦公室下設的九大職能部門分別與各州市領隊充分溝通,為展演的順利舉辦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的9名委員組成的評獎委員會,在監審組的監督陪同下,不辭辛苦,連續奮戰,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嚴謹認真的專業精神確保了評審工作有紀律、高效率地順利完成,實現了本屆評獎工作的公平、公開與公正。
15日下午的編導座談會上,專家評委就聲樂、器樂、舞蹈三類節目進行綜合點評,各州市編導踴躍發言,楊德聰副廳長在總結中指出: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抓手,本屆展演得到了各州市的高度重視和熱情參與,大家很好地把握了展演的新規則、新要求,盡管組委會對參演人數有所限制,展演隊伍的規模仍較上屆有所擴大。特別是大批年輕人的加入,為展演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節目增添了很多推陳出新的精彩之處。
展演期間,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密切配合。展演期間,共動用140余名工作人員,啟用60余名志愿者,調動30余車輛,調用警衛、安保200余人。各部門成員認真貫徹落實工作方案,協調有力,為本屆展演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16個代表隊嚴格遵守活動日程,密切配合組委會安排,有序組織演員,克服困難,嚴守紀律,確保了本屆展演的安全有序。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中國文化報》、云南電視臺、云南網、《云南日報》、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云南民族宗教網、《昆明日報》、昆明電視臺、《民族時報》、玉溪市電視臺、《玉溪日報》及新浪、網易等20余家新聞媒體對活動情況進行了采訪報道,新聞工作者對臺前幕后的深入挖掘,對活動各方面的務實報道,為宣傳歌舞樂展演的宗旨和擴大歌舞樂展演的影響,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縱觀全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不禁慨嘆云南民族傳統文化之豐富與博大精深,也不得不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與自豪。如何將身邊這座神奇瑰麗的文化寶庫守護好,使之生生不息、造福長遠,是我們每個人肩頭不可推卸的重任。衷心祝愿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認同感與凝聚力的道路上勿忘初心,走得更加堅定長遠。
文字:李艾玲(云南省非遺中心)
圖片:阮坤瑾 吳昭紅 馬秀娟(云南省非遺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