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晚,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第三場繼續在云南省滇劇院精彩上演。好戲還未開始,現場已經座無虛席,此刻從觀眾的眼神中,看到了滿滿的期待。這樣的意境感染到了身邊每一個人,也許只有來到了現場你才能感受得到。
現場有來自昭通市、大理州、迪慶州、德宏州四個代表隊,為觀眾獻上端公戲《靈官鎮臺》、昭通唱書《割肝救母》、白劇《十八相送》、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花燈戲《老皮賭錢》、大詞戲《岳母刺字》、傣劇《娥并與桑洛》選場“定情”等8個精彩劇目。讓現場觀眾提前感受到了在家門口的這道“新春文化盛宴”。
開場來自昭通市代表隊的端公戲《靈官鎮臺》講述了瘟神進入老百姓家,導致老百姓家事事不順,從而驚動了靈官,最終為人間掃除瘟神的精彩片斷。端公戲是儺戲的一種,源于古代的儺舞儺祭,是戲劇的初始形態,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端公戲主要內容分為做法事、正壇戲、耍壇戲三類。端公戲在演跳過程中集生旦凈丑、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撲翻踢斗于一戲,具有濃郁的個性特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昭通唱書《割肝救母》講述的是孝女朱秀英割肝救母的傳奇故事。故事教育后人要孝敬老人,弘揚傳統美德,傳承中華好家風。
端公戲《靈官鎮臺》 昭通市代表隊
昭通唱書《割肝救母》 昭通市代表隊
大理州代表隊帶來的白劇《十八相送》是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改編,講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三年,友誼真摯,梁山伯送行祝英臺的愛情故事;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呈現出了普通百姓家庭的悲歡離合、人生百態;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是中國二十四孝故事,講述了“百善孝為先”孟宗是中國傳統孝道的典范。白劇是大理地區白族演唱的一個古老劇種,白劇唱腔由吹吹腔和大本曲兩類組成,同時吸收改編了部分民間樂曲,伴奏音樂包括傳統吹吹腔嗩吶曲牌、打擊樂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吸收了部分民間吹打樂和歌舞樂。唱詞多采用白族“山花體”,表演規律嚴謹,節奏鮮明,舞蹈性強;花燈戲《老皮賭錢》講述了一個賭徒好賭成性,害人害已的悲慘經歷。云南花燈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間音樂、歌舞、方言音調結合而成,發展起來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包括花燈劇、花燈歌舞、花燈小唱等藝術形式。
白劇《十八相送》 大理州代表隊
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大理州代表隊
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大理州代表隊
花燈戲《老皮賭錢》大理州代表隊
迪慶州代表隊帶來的大詞戲《岳母刺字》是大本戲《精忠岳傳》選段,講述了岳母在兒子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勉勵他忠君愛國將相為法,報效國家。現場觀眾深受感觸,引起一片共鳴。大詞戲是流傳于維西保和鎮的一個地方古老劇種,它是中原漢文化傳入邊地后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劇種,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研究古老藝術的活教材。
大詞戲《岳母刺字》迪慶州代表隊
德宏州代表隊帶來的傣劇《娥并與桑洛》選場“定情”是一部優美生動的敘事詩,是傣劇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個反封建的愛情悲劇。舞臺表演生動形象,強烈的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觀眾看后反響強烈。傣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傳于德宏州及保山市部分地區。傣劇發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奘房佛經講唱形式,傳統劇目以傣族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或佛經故事為主。
傣劇《娥并與桑洛》選場“定情” 德宏州代表隊
好戲連臺,目不暇接,演出伴隨著觀眾掌聲落幕時,觀眾直呼看得過癮,手機相機齊上陣,盡情記錄著每一段精彩演出,此時此刻觀眾還沉醉在戲中久久不愿離去。
撰文: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
圖片:阮坤瑾 吳昭紅 (云南省非遺中心)
李嘉嫻(云南省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