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籌備工作,保證展演順利進行,4月29日至30日,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編導會在昆明召開。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德聰、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正洪等相關領導,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處、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領導,以及各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領導、文化館(非遺中心)負責人、編導,省非遺保護相關專家約110人參加會議。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德聰部署工作
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正洪作動員講話
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李正洪副主任作動員講話,他表示:云南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已成功舉辦了十屆,已經成為全省性的重要文化品牌,代表了我省民族民間文藝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維護好這個品牌,是責任所在,節目是展演的根本,質量是節目的生命。要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舉辦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重要意義。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將于今年舉辦,而今年恰逢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要抓住機遇,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加強調研、集中展示、放眼長遠,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發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堅持宗旨,精心編創優秀節目。希望各位編導堅持與時代同步、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為引領,認真調研、科學提煉、精心編創,推出一批原創的、民族的、當代的、云南的精品節目奉獻給廣大觀眾,為進一步推動云南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推進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和民族文化強省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華誕獻禮。
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杜文輝主持會議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會議
會議共同回顧了云南省第一至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金獎節目,觀看了歷屆展演優秀節目錄像。優秀節目《趕花街》《趕馬調·趕馬阿哥要出門》的編導陸庭文、李紹榮作為聲樂類編導代表發言,優秀節目《阿哥四弦轉花樂》《山鄉樂匯》的編導孫麗、李家林作為器樂類編導代表發言,優秀節目《山花》《馬鹿舞》《磨皮花鼓舞》的編導廖運寶、王峰、褚永英作為舞蹈類編導代表發言。節目編導們結合作品實際分享了挖掘整理編導節目的過程和藝術加工心得。聲樂類專家殷海濤、器樂類專家吳學源、舞蹈類專家廖大昆進行了專業點評,并對各位編導的疑問進行了全面解答,為編導們指點迷津。
原省民族藝術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吳學源專家點評
省民族藝術研究院一級編導廖大昆專家點評
會議還就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作品的加工創作方向、時間地點安排、評獎辦法等事宜進行了討論,趙自莊、楊德鋆、吳思明、徐梅、黃凌飛、胡榮梅、黃波等非遺保護專家從專業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全面解讀。各州市代表在認真聽取專家解讀后紛紛表示將積極部署,做好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籌備工作。
原省文化廳巡視員趙自莊專家發言
云南民族大學教授楊德鋆專家發言
原省文化廳藝術處調研員吳思明專家發言
云南藝術學院教授徐梅專家發言
云南藝術學院教授黃凌飛專家發言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胡榮梅專家發言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級作曲黃波專家發言
省文化和旅游廳楊德聰副廳長為會議作總結講話,他指出: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編導會是一次總結的會議,會議回顧了云南省第一至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金獎節目,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自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屆,展演工作成績顯著,通過回顧過去的成績對做好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次編導會是一次分享交流的會議,會上各州市的編導們分享了自身挖掘整理編導節目的過程和藝術加工心得,對各位今后的創作編導有重要啟發作用;本次編導會是一次指導與“把脈”的會議,非遺專家們的精彩點評,深入“把脈”,對于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成功舉辦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本次編導會也是一次工作部署的會議,是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工作動員會,會議的召開也標志著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工作的開始,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總體要求:注意挖掘、整理各民族特有的歌、舞、樂表現形式,注重作品的民族民間特性和藝術品位,提煉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樂語匯,舞蹈語匯和韻律,使展演節目成為本民族認同、他民族喜愛、雅俗共賞、易于推廣普及的藝術作品。并將繼承把展演節目分為傳統類與創新類兩類的成功經驗,立足傳統,鼓勵創新。編導會的召開提高了認識,明確了工作方向與要求,為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的成功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現場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每兩年舉辦一屆,迄今已舉辦了十屆,已成為我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交流發展的重要展示平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文化和旅游機構合并重組的重要一年,今年舉辦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意義重大,將進一步提高我省歌舞樂的展演水平,對我省的非遺保護產生重要影響。
文字:王曉亮(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圖片:吳昭紅(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