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冬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 為了讓更多當地群眾近距離感受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的獨特魅力,領略我省各個民族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19日,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將精彩的演出帶到了大理市全民健身中心。
來自玉溪市,曲靖市,紅河州,普洱市,德宏州五個代表隊約160多人,為大理市群眾帶去了《跳笙》《牛鈴聲聲》《荷田風韻》《數梯田》《勒尺小調》《祭柏神》《吹響魚鱗跳起铓》等12個傳統和創新節目,獲得了觀眾的聲聲贊嘆和陣陣掌聲。 廣場上盡管沒有華麗的燈光舞美,觀眾們的熱情卻將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
創新類舞蹈《傘下卜少》 玉溪市代表隊
傳統類聲樂《哭嫁》 紅河州代表隊
創新類舞蹈《牛鈴聲聲》 德宏州代表隊
創新類聲樂《花開幸福來》 紅河州代表隊
創新類舞蹈《荷田風韻》 玉溪市代表隊
創新類聲樂《勒尺小調》 德宏州代表隊
創新類聲樂《數梯田》 普洱市代表隊
傳統類舞蹈《走老丑》 曲靖市代表隊
創新類聲樂《咋諾洼》 玉溪市代表隊
《跳笙》是哈尼族傳統的民間舞蹈,在寧洱縣流傳有數百年的歷史,至今完好地保留下來,村民十分喜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民間保存的跳笙調式主要有十二種,舞蹈在保留民間傳統跳笙風格的基礎上,充分展現新時期哈尼族風貌,舞蹈通過律動的旋律和整齊的步伐,讓觀眾欣賞到如今哈尼族群眾在黨的好政策引領下幸福生活的新景象 。
傳統類舞蹈《跳笙》 普洱市代表隊
由曲靖代表隊帶來的《祭柏神》既表現了彝族人民古老的信仰,更呈現出彝族村民團結一心,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因為有了盼頭,人們的生活才不會失去方向 。把《祭柏神》這古老而神圣的民族習俗搬上舞臺,讓這一古老的習俗得以更好的保留和傳承。
傳統類聲樂《祭柏神》 曲靖市代表隊
《跳铓》流傳在蒙自市西北勒水田鄉間,是一種技巧性強的習俗舞蹈,舊時專為喪事上祭祀演出,現在逢喜慶節日時也表演,已逐步變成表演性娛樂舞蹈。來自紅河的州級傳承人李建明和市級傳承人李華員都是年過六旬的老人,這是他們第一次參加歌舞樂展演,但在表演中技巧非常嫻熟,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他們表示以后要多多參加這種非遺展演活動,把自己的“武藝”一直傳承下去。
傳統樂舞蹈《吹響魚鱗跳起铓》 紅河州代表隊
觀看演出的幾位大媽紛紛表示:“演出真好看!”“演呢太好啦!”“這些可都是真功夫呀!”……彝族張大爹說:“太好看了,我們很愛看!我是第一次了解了我們彝族兄弟們還有那么多不同地方的文化。”趙先生一邊用手機給節目錄視頻,一邊說:“節目很精彩,令人感覺很不一樣!”還表示要到展演劇場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
現場觀眾
精彩的外場演出,體現了歌舞樂展演一以貫之的“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理念,讓歌舞樂展演真正實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現了本屆歌舞樂展演的目的和宗旨,促使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放異彩。
文圖:馬秀娟(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