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9點30分,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活動(第二期)開幕式隆重舉行。開幕式上,舞蹈學院院長朱紅教授、副院長徐梅副教授分別發表了講話,指出此次活動的重要性以及“非遺進校園”活動的可持續性和發展前景,并對遠到而來的二位“非遺傳承人”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參加此次開幕式并參與學習的有舞蹈學院研究生、編導系、藝術教育系以及來自中國舞蹈家協會南方舞蹈學校的6名小同學。講話中,朱紅院長特別強調,要學好民族舞蹈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涵,并非簡單的模仿動作,要帶著思考、帶著研究的目光去學習。
此次邀請到的兩位“非遺傳承人”分別是:施萬恒,男,61歲,彝族,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龍朋鎮桃園村農民,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此次主要教授彝族煙盒舞及“尼蘇支系四大腔”中的“海菜腔”。李碧清,男,43歲,傈僳族,來自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故鄉,香格里拉維西縣葉枝鎮,2010年被列為云南省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此次主要教授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羊情舞》。
他們的到來給同學們帶來了各自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音樂素材以及地方風情。此次“傳承人進課堂”活動為學院新開設的‘中國民間舞蹈教育與傳承’本科專業帶來了豐富的教學資料,為今后要建立的‘少數民族舞蹈資源數據庫’寫下寶貴的一筆;為今后實行的傳承三步走(走出去、請進來、返回去)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
藝人老師激情洋溢的致詞后,伴著悠揚的四弦琴聲,“非遺進課堂”課程正式開始,學生與老師將共度一周的學習生活。課上,師生面對面接觸,學唱傳統歌曲,學跳民間舞蹈,提問民族文化知識的有關問題;課下,老師與學生同吃同住,方便大家加深相互了解。
文章:保奕帆(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