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春城 分享共贏 振興傳統文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高校項目負責人及文化主管部門管理人員
培訓會議于中國昆明順利召開
2016年4月27日,春城昆明如約明媚氣清,由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云南省文化廳、云南藝術學院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暨高校項目負責人及文化主管部分管理人員培訓會議”也如期在中國昆明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為期3天,共有57所高校及各省文化主管部門管理人員104名代表參會。會議圍繞總結交流非遺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工作的經驗和成果、進一步明確研培計劃的目標和原則、提高培訓方案制定水平、科學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提高招生質量、指導各高校修改完善2016年度培訓方案、確保2016年度研培計劃的順利實施為核心議題。
會議主旨為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在先期調研和試點基礎上,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秉持“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通過多種形式的研修、研習和培訓,幫助傳承人群提高學習和傳承能力,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幫助傳承人群辯證探索項目傳承與創新的可持續之路,促進非遺與社區及大眾生活更緊密的融合。
會議由文化部非遺司管理處處長郝永安主持,云南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德聰先生、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紅教授作為承辦單位代表分別致辭。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教授作題為《在大學與社區之間建立非遺傳承的互動模式——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部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經驗綜述》的講座開場。喬教授分別從大學介入社區文化遺產傳承問題的解決以及相關瀕危文化遺產類型的搶救與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大學如何在國家非遺傳承保護事業中發揮更積極有效的社會作用被提到議事日程上、傳承人群培訓活動有利于中國多民族社區活態的非物質文化及中國本原文化體系的碰撞與融合、讓大學和社區活態的文化傳承連接起來及教科文對大學與社區非遺的尊重與關注、中央美院以知情、知藝、知辯“三知”為教學宗旨,即文化要知情、技藝要知藝、發展要知辯,同時高校也要對非遺做到“三知”、從教育的視角看培訓,制定符合自身客觀發展規律的學習周期、不同非遺類型制作工藝的復雜性與時間差異、大學與社區傳承的可持續性、研培中教與學的互惠性、民族地區高校培訓的獨特性等幾個塊面方面向參會人員作深入的探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迎軍副教授以“非遺進清華”為主題的視頻作為講座開場,視頻生動的介紹了清華美院對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理解、“4+4”制辦學方式與培訓成果特色。李老師將清華美院就傳承人群培訓所開展方式、教學背景、教學團隊、學術理念、教學目標、課程體系、試點培訓課程模塊、培訓預期、經驗及教學成果向與會人員作了深入細致的探討與展示。
對于兩所院校的分享內容,與會代表顯示了熱烈的反響和共鳴,諸多院校代表在會議結束的就餐途中,仍然與兩位院校負責人員溝通交流,希望獲得更多的培訓經驗。按照培訓計劃,在就餐后將赴呈貢云南藝術學院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學習。
文章、圖片:云南省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