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良烏銅走銀作品——花瓶
在昆明,有一門當地特有的手工工藝——烏銅走銀。烏銅是以金、銀、銅、鋅等原料冶煉而成的合金,經過鍛打、鏨刻等工藝后,在烏銅胎片上形成需要打制圖案的槽線,再填入金或銀,在器件上“走”出金或銀的紋路。
2011年,烏銅走銀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掌握這門民間絕技的人屈指可數,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第六代唯一傳人金永才的第七個弟子王光良。
當昆明市殘聯給他推薦工作的時候,他正在昆明蝴蝶生態小人國向游客推銷旅游紀念品。談到烏銅走銀,他說,這也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當時殘聯向他提供了三個工作選擇,而他一眼就相中了烏銅走銀,“畢竟這是一門手藝”。
圖2 王光良作品——茶壺
一開始,傳習館安排他敲打紫銅片練手尋找手感,一連十天單調重復的敲打使他失去耐心,而看著師兄們的鏨子在銅片上有如行云流水,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壓力,不知自己何時才能上手。當王光良真正著手鏨刻的時候又傻眼了,看似簡單的鏨刻到了自己手上鏨子完全不會“走”,不是鏨歪了就是鏨透了。
到了第三天鏨子還是“走”得不順暢,這時王光良想到了放棄,心想自己可能不是學這個的料。但想到自己以前飄泊不定的工作經歷,為了使自己不再走上之前的老路,王光良咬咬牙決定突破自己。
經過三年的歷練,王光良正式拜師金永才,成為他的第七個弟子。目前,王光良已能獨立制作墨壺、手鐲、花瓶等器件,鍛制技藝正日臻成熟。
“老師在課堂講的東西,我們在實際中都能用得到。就拿這個畫圖來說,我們平時都是直接在器件上鏨刻,跟正兒八經拿筆畫出來還是有區別的,這也正是我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上完了民俗知識課之后,王光良坦言,自己平時在實際操作中能做出一些傳統圖案,但是對這個圖案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圖案使用的場合與禁忌就不是那么了解了。
在交流中,王光良不斷強調做手藝要講心情,性子不能急,要慢慢找感覺。他說學習也是一樣,自己文化基礎差一點,多花點時間,多下點功夫總能學到東西的。面對這樣一位身殘志堅的手藝人,我們除了感動,更多的還是敬佩,祝愿他在以后的從藝道路上越走越好。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浙師文傳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