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至21日上午,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浙江師范大學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班在浙師大文科實驗中心406教室進行了《人類社會的偉大創造——制陶術的產生與發展》課程的學習。本次課程的主講人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濟南市、山東省文物專家組成員、山東省考古學會理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于海廣教授。
于教授從大約200萬年的人類發展歷史講起,結合考古發現,認為距今1萬年前后,人類社會逐漸學會了制作陶器。他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陶器產生的條件,主要有兩點:一是人類自身的演變和提高,并突出強調了人類用火的作用與意義;二是社會的發展變化,具體包括人類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生產方式、社會組織等方面的變化。此外,于教授詳實地解析了陶器及陶制品的發展規律: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單一功能到多種功能;從物質需求到藝術創作。
于教授認為制陶術的產生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向更高層次的進步。同時,對后世瓷器的出現、金屬的冶煉也起到直接的、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制陶業在中國社會發展中、在世界工藝發展中起到了偉大的作用,所以我們更有理由在這方面多下工夫、多學知識,用更開闊的思路謀求制陶業的發展!”
最后,在講到傳統工藝品的價值與意義時,于教授表示:“工廠批量生產的陶制品是現代工藝品,而非傳統工藝品。手工拉坯的每件陶制品都有個性,它體現了陶藝師對該器物的理解,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陶藝師對該器物的理解會越來越豐富,在制作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發生著變化,這就是個性。傳統的工藝最大的優勢就是保留了個性,這就是傳統工藝品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彼€鼓勵學員們眼光向外,多與外界交流,不斷探索,對制陶工藝的各個環節做深入研究。同時,他希冀學員們在發展創新的過程中沉心靜氣,堅守傳統技藝的核心內容。
學員李彥諺也表示:“于教授講的陶器的產生與生活、生產、藝術創作分不開,讓我很有啟發。在往后的創作過程中,我將不單執著于花紋的精美,會更注重人體與陶器的交流?!?/p>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浙師文傳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