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大理州被文化部公布列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7年5月8日,《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經文化部批準實施。為深入推進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非遺保護的教育傳承水平,大理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扎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
過去的一年,大理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先后舉辦了200多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非遺融入了校園生活,豐富了校園文化。非遺進校園從最初的傳播、鑒賞層面而逐漸趨向技藝傳承、技能傳承的實踐層面,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深入融合的階段,讓非遺進校園越來越接地氣,非遺保護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青少年中間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
為進一步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在大理大學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大理大學啟動儀式”于3月10日13︰00在開滿櫻花的大理大學民族文化廣場正式啟動。大理州文化體育局局長王崢嶸、大理大學黨委副書記楊韶春參加了開幕式并宣布活動正式啟動。在接下來的活動中,來自大理市、劍川縣、鶴慶縣、洱源縣、祥云縣、巍山縣、南澗縣的非遺傳承人們為觀眾呈現了一臺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精彩演出,有白族嗩吶、大本曲、霸王鞭、田埂調,還有熱情奔放的彝族同胞帶來的南澗跳菜、青云打歌等節目。其中南澗的傳承人們帶來舞臺跳菜和宴席跳菜兩種表演形式不同的跳菜,讓觀眾大飽眼福。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魯朝金的帶領下,跳菜傳承人們用他們獨有的跳菜舞蹈表現形式和現場的觀眾進行了互動,場面十分熱鬧;白族歌王姜宗德和徒弟的劍川白曲對唱,讓人領略到了劍川民歌獨有的魅力。田埂調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田果還特意為此次活動編寫了一首調子《櫻花樹下遇見你》;來自巍山縣馬鞍山的彝族姑娘們的一曲彝族調《只得望望不得采》,完美的和聲征服了所有觀眾。舞臺上是精彩的非遺歌舞類節目,舞臺下和山坡上擠滿了觀眾,現場一次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在舞臺的一側,櫻花樹下,是傳統手工技藝展,共有九個項目。二十家參展,包括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劍川木雕、白族扎染、汪情琺瑯彩銀器鍛制技藝、白族甲馬、劍川白族土陶、剪紙、刺繡、白族布扎等。劍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藝傳承人董志明現場為大家展示了白族瓦貓的制作,白族甲馬和剪紙吸引了許多觀眾參與,觀眾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進行了現場體驗。此次活動共有34位代表性傳承人參加,還有38位民間藝人,他們在這個美好的季節里,在絢爛的櫻花下,為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獻上了一場獨具特色,精彩紛呈的非遺盛宴,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大理非遺,愛上大理非遺。
文字:杜漪(大理州非遺中心)
圖片:大理州非遺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