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孩子的家鄉意識,民族情懷。6月25日,坐落在綠蔭掩映之中的祥云縣米甸鎮自羌朗完小,開設了一堂“我愛我家鄉”主題校園公開課,一場由祥云縣旅發委、大理州非遺中心主辦,祥云縣非遺中心、祥云縣文化館、祥云縣圖書館、米甸鎮自羌朗完小聯合舉辦以“傳承”、“振興”為目標的鄉村實踐奏響了序曲。
點面結合,豐富群眾文化。此次活動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自羌朗村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為背景,依托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自羌朗波羅村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及一批非遺項目傳承人,利用校園的特殊優勢,與米甸鎮自羌朗完小搭建全年常態化教學模式,進一步豐富了學校美育課程資源,豐富了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同時,采用“非遺”講堂、互動表演、活態展示、帶徒授藝等方式,將非遺傳承帶入學校的“課內”、“課外”,讓孩子們“學中做,做中學”,形成自覺保護非遺的意識,激發孩子們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使學校成為傳續中華文化和“非遺”保護傳承的示范基地。
聽奶奶哌古
學做糯米粑粑
叔叔教我做泥人
我來學做牛打滾
我和姐姐一起學剪紙
學編一只小竹籃
一針一線認真學
跟奶奶學編草鞋
內外兼修,留住文化根脈。“見人,見物,見生活”、“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不僅僅是宣傳口號,更是我們今天非遺進校園的真實寫照和今后發展的方向。無論是以糯米粑粑、牛打滾、炸元宵、哌古為代表的祥云鄉愁;還是以草編、竹編制品、彝族刺繡、剪紙為代表的傳統技藝;也無論是以陀螺、射弩、吹吹槍為代表的民族體育競技,傳承人一道道精湛的技藝,一幀幀謙恭的姿態,一幕幕嚴謹的精神贏得了廣大師生們的交口稱贊。讓近400名學生真正做到“興致盎然學‘非遺’”,“動手動腦做‘非遺’”、“歡天喜地玩‘非遺’”、“津津有味品‘非遺’”。一場與非遺零距離觸碰,不難感受,這群孩子被豐富多彩傳統文化點燃了傳承的激情。
射弩技藝展示
秋千技藝展示
吹吹槍還是有點難度
陀螺技藝展示
自羌朗小學課間操
供稿:祥云縣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