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 “中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大理大學2018年彝族刺繡培訓班在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開班。大理大學副校長段利華教授、大理州文化體育局黨委副書記李建華、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洪慧銘,以及大理大學、大理州文化體育局、楚雄州南華縣文化館、大理州非遺中心的相關領導出席開班儀式。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趙全勝主持開班儀式。前來參加此次培訓的有來自楚雄州南華縣和大理州各縣市的49名學員。
開班儀式現場
“中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是國家文化與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共同實施的非遺保護傳承項目。
學員認真聽講
大理大學副校長段利華教授在開班儀式上致辭,他說:“根據2018年‘非遺研培計劃’的工作安排,云南省文化廳確定“彝族刺繡技藝傳承人培訓項目”作為大理大學2018年第一期研培項目任務,本期49名學員來自楚雄州南華縣和大理州各縣市。研培依托大理大學民族藝術館和大理大學在民族文化藝術方面的教學和學術資源,在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和楚雄州、大理州相關部門的業務指導下,于今天正式開班。本次培訓目標清楚、意義重大,必將有效地推動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相信在省文化廳和楚雄州、大理州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在培訓工作領導組的領導下,在培訓教師和參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培訓工作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同時,也懇請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各位學員我校的建設和發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學員參觀大理大學藝術學院民族藝術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關系到一個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傳承,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來說,人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前來參加培訓的49名學員里,有一位65歲的老師,她也是這批學員里年齡最大的,她叫彭開慧。彭老師身體健朗,非常活潑。她說:“只要開始刺繡,所有的煩悶都沒有了,刺繡是一輩子的事情,會一直學習,不斷提高技能。我帶出了很多徒弟,有些徒弟也已經是他們那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彭開慧老師,從13歲就開始刺繡,中間有一些年斷開了,但是她一直堅持,她的一些作品獲得過云南省的大獎,刺繡也給她帶去了太多的歡樂與幸福。
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趙全勝介紹說:“大理大學2017年起成為國家文化與旅游部本項目的研培高校,已經舉辦了三期培訓計劃,今天開班的彝族刺繡培訓班,是我校舉辦的第四期培訓班。此次為期一個月的培訓班,我們將按照計劃進行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實踐課程、專家講座和校外考察等內容的學習,學員們相互學習、交流技藝也是其中的重要實踐環節。希望學員們在生活上相互關心,學習上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楊德愛博士為學員們授課
下午14點,大理大學副教授楊德愛博士向學員們講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與政策》,學員們踴躍提問,與楊老師相互交流,課堂氣氛相當熱烈。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期間,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會有一些全新的認識與理解。
參加開班儀式人員合影
大理大學作為一所區域內有一定影響力的高等學校,不但過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而且還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應該承擔起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2017年3月,大理大學成為“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基地”,也是云南省兩所獲此殊榮的高校之一。
文圖:張全德(大理網)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