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要為民族,也要為生活!
在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非遺如何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對于傳承人的傳承和非遺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那么,在這當中學習傳承好工藝,或者如何借鑒優秀的作品和傳承、創新的理念尤為重要。
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
11月3日,“中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大理大學2018年彝族刺繡培訓班學員走進多彩貴州,參觀交流、考察學習貴州苗族刺繡以及其它的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苗繡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獻特性著稱,也是中國少數民族功夫絕技。更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服飾文化的瑰寶。對于此次走進貴州的大理大學2018年彝族刺繡培訓班學員來講,是一次難能可貴的交流學習機會。學員來到麻料村參加苗族銀飾傳承與鄉村論壇
苗族刺繡,苗族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贊嘆不已。
苗族銀飾
來自全國各大高校手工藝相關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對楚雄彝族的頭飾非常感興趣
非遺班學員參觀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
非遺班學員向外國友人展示刺繡作品
明天開始,非遺班的學員將繼續探訪貴州非遺的傳承精神和精妙的刺繡技藝。把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學到手,為云南刺繡的傳承與創新作出更好的榜樣。真正做到,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
非遺班學員與麻料村苗族姐妹留影
文圖: 張全德(大理網)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