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初冬的大理依然艷陽高照,來自全省16個州市的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匯集在一起,他們身著炫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唱著歌、跳著舞歡聚在被青山綠水環繞的大理大學。師生們顧不及午間休息,被迎面而來的云南省第十一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音樂所陶醉,歌聲和舞蹈聲環繞在校園里,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跑到校園廣場,生怕缺席了這一場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文化盛宴。
現場有來自大理州、迪慶州、文山州、昆明市、西雙版納州、怒江州的六個代表隊,為觀眾獻上傳統類舞蹈《巍山打歌》、《簸箕·象腳鼓》;傳統類聲樂《大河漲水沙浪》、《開益》、《二里半腔》、《回家》;創新類聲樂《尼西情歌》、《我家(jie)西山》;傳統類器樂《玎聲傳情》、《傈僳族葫蘆笙演奏》、《民族團結頌》;創新類舞蹈《幸福水》等12個異彩紛呈的歌舞樂節目。
傳統類舞蹈《巍山打歌》
傳統類聲樂《大河漲水沙浪沙》
創新類聲樂《尼西情歌》
傳統類器樂《玎聲傳情》
創新類舞蹈《幸福水》
傳統類聲樂《開益》
此次外場展演主要分為傳統類節目和創新類節目,傳統類節目強調的是節目的民間性和原真性,保持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原有形態,創新類節目是立足于傳統和繼承傳統文化上的創新。本次展演的演職人員大多來自本土最為純真的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最為純真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
傳統類聲樂《二里半腔》
傳統類器樂《傈僳族葫蘆笙演奏》
創新類聲樂《我家(jie)西山》
傳統類聲樂《回家》
傳統類器樂《民族團結頌》
傳統類舞蹈《簸箕·象腳鼓》
通過民族民間歌舞樂走進校園,弘揚展示了我省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讓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和體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廣大師生在傳統文化元素中融匯和交流,真切感受到非遺之美、非遺之魅。
撰文: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圖片:吳昭紅(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