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至29日 ,由國家民委、文化部主辦,民族文化宮承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行。開幕式由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主持,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武翠英致辭。20個參展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領隊和傳承人參加開幕式。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開幕式并參觀展覽。這次展示活動,是我國首次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專題的大型展覽,是對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次全面展示,旨在讓更多的民眾了解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爭取社會各界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我省參加展示的傳承人(云南省非遺中心 鄒萍攝)
受云南省文化廳委托,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精心組織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白族扎染、劍川木雕、普洱茶制作技藝,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傣族慢輪制陶、貝葉經制作技藝,納西族東巴畫、彝族(撒尼)刺繡等9個國家級項目及部分傳承人參加了展示活動,是此次展示活動中第二大的參展團隊,為活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是我省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項目第一次走出云南進行宣傳和展示。北京文化宮馬館長說,戶撒刀在北京名氣很大,不過這次還是第一次在北京看到。云南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我們愿為展示云南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提供展示平臺,讓更多的北京觀眾了解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納西族東巴畫現場繪制展示吸引眾多的觀眾,展出的東巴繪畫作品在展示活動中即被提前預定完,這也打破了納西東巴畫歷次展示活動中“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通過展示活動讓該項目不僅得到了宣傳展示也讓傳承人從中得到實惠。展覽期間,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我省展示項目進行了宣傳報道,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觀看,有觀眾留言道:“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太需要挖掘、保護、弘揚、流傳。宣傳太少,希望這種展覽常辦,時間長一些。老祖宗的寶貝不要失傳!”。道出了大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殷切希望和迫切希望了解的心情。展覽涉及已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少數民族項目433項,設“剪刻繪畫”“文學史詩”“紙張印刷”“制茶工藝”“木作編扎”“民族器樂”“陶泥燒造”等多個主題展區,展出實物600余件、圖片800余幅、影像資料20部,現場演示及演出項目60多項。展覽期間,每天上午、下午還各安排一場舞臺演出,生動呈現蒙古族馬頭琴、回族八極拳、《格薩爾王》說唱、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朝鮮族洞簫音樂、恩施楊琴、三棒鼓、南曲、苗族蘆笙、京族獨弦琴、劉三姐歌謠、羌族口弦音樂、黎族竹木器樂等各民族的精彩藝術,讓觀眾親身感受到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向巴平措看望貝葉經制作傳承人(云南省非遺中心 楊建榮攝)
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看望我省阿昌族戶撒刀國家級傳承人項老賽(云南省非遺中心 鄒萍攝)
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看望云南非遺傳承人段四興(云南省非遺中心 楊建榮攝)
活動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向巴平措、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昭、丹珠昂奔等領導同志來到展廳參觀了展示活動,并看望了各地非遺傳承人,讓大家在冬日北京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暖。
中央電視臺對貝葉經制作進行采訪報道(云南省非遺中心 鄒萍攝)
傣族慢輪制陶現場制作(云南省非遺中心 吳雪娟攝)
目前,我國共有38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14項;1219項國家級 “非遺”保護項目中少數民族項目有433項;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少數民族傳承人524名。
文章:楊建榮(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