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鶴慶縣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云南省非遺巡展(第二十三期)暨“慶州慶·非遺大理行”國家級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展活動于11月18日至22日在大理州鶴慶縣新華草海鎮新華村石寨子廣場順利舉行。
本次活動主要有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展、傳統歌舞樂展演、非遺集市、非遺文創大賽、云南非遺公開課等,受邀參與的省內外非遺項目約100項。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還遴選了5項傳統音樂和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參與傳統歌舞樂展演;來自楚雄、德宏、普洱、昆明、玉溪、紅河、保山、迪慶、麗江、臨滄等10個州市的30項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紛紛亮相非遺集市,為廣大公眾和游客送上一份豐富的非遺大餐。
展演分別在石寨子主舞臺和香登廣場圓形舞臺舉行。來自怒江的陳玉珍、臘付春兩位歌手在傳統樂器“達比亞”的伴奏下,采用男女對唱并伴以舞蹈的形式,深情演唱了“哦得得”這一最具怒族代表性的傳統音樂,婉轉的曲調,歡快的節奏讓臺下的觀眾沉浸其間,久久不愿離去;以手指叩動煙盒為旋律,邊彈邊跳的彝族煙盒舞在清脆的叩擊聲中,舞者憑借嫻熟的技巧,不斷變化套路和隊形,讓在場的觀眾看得目不轉睛,應接不暇;有著“滇南第一腔”的彝族海菜腔也亮相此次活動,時而高聲抒情,時而低吟說唱,字字句句體現出鮮明的地域色彩和獨特魅力;節奏舒緩的《白露花開》向所有觀眾展示了有著千年歷史底蘊的“阿數瑟”,在歌手白泉的深情演繹下,以真假嗓轉換的方式訴說出戀人之間濃情蜜意的愛戀,讓不少觀眾聽得如癡如醉。載歌載舞的納西族民歌,激情四溢的彝族酒鼓舞輪番登場,伴隨著音樂和鼓點的節奏,人們都專注于當下的美好和感動。
線下逛“非遺集市”,線上看“云南非遺公開課”是此次活動的重頭戲。鮮香四溢的燜爐烤鴨是鶴慶當地人民的心頭所好,現場僅售賣一天便全部售罄;石屏豆腐、牟定鹵腐、麗江水酥餅、保山烤乳鴿的售賣情況也異常火爆,產品貨品幾度賣空緊急補貨。可以嚼著吃的德昂族酸茶、不加一滴油烹飪的景頗族綠葉宴是整個集市中最亮眼的存在;優雅的建水紫陶,質樸的青花瓷器、實用的永勝瓷器、華美的金雞土陶以及溫潤如玉的易門陶和色彩斑斕的華寧陶令人愛不釋手。截止24日活動結束,銷售額達22萬余元。
延續“主播探店”模式的“云南非遺公開課”如期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講述和展示石屏豆腐、牟定腐乳、豌豆粉的制作過程;備受關注的環節是鶴慶銀器的展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寸發標介紹了歷代銀匠人守正創新的理念和對技藝孜孜不倦的追求,寸發標在直播中自豪的表示“中國銀器看云南,云南銀器看鶴慶”。受邀參加的瑤族傳統服飾、毛南族竹帽編織、陜北剪紙、苗族蠟染、藏族木碗等項目也在此次直播中閃亮登場,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別樣的體驗感。
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云南省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非遺傳承、保護、創新、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此次成果展不僅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一個展示技藝的廣闊舞臺,更為傳承人之間搭建了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臺,切實增強了非遺保護和創新的濃厚社會氛圍,有效充實了“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模式的內涵,將為云南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提供有效實踐,對推動云南文化和旅游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撰稿:高焰
圖片:阮坤瑾 吳雪娟 伽政富
編輯:王海
編審:黃琛
審核:肖依群
終審: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