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彝族占總人口的47.8%。流傳于雙柏縣法脿鎮、大莊鎮、雨龍鄉等彝族地區的老虎笙是一種祭祀性的仿生舞蹈,被稱為中國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彝族以虎為其祖先,自稱倮倮,“倮”即虎。法脿鎮小麥地沖村有民間故事,講述仙人變成兩只石虎守衛村莊,使彝族人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六畜平安。人們為感謝這兩只石虎和祭祀祖先,就按照虎的習性和愛好,模仿老虎的動作跳老虎舞。經過不斷繼承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跳虎為形式的祭祀活動。
老虎笙舞古樸傳統,民族風格和特點顯著,在祭祀中又有非常強的自娛性,以法脿鎮小麥地沖村跳的老虎笙最為有名。每年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五的8天是“虎節”,主要內容有接虎、跳虎、祭虎、送虎等。跳虎的人用黑色的氈子捆扎成虎皮的樣子,在身體裸露的部位用顏料畫上虎的花紋,整個人要裝扮成虎的模樣。在鑼、鼓的伴奏下,以道人為中心,圍圈起舞,圈外還有許多人圍繞跳老虎舞。跳老虎舞一般由16人組成,分別裝扮成8只虎、2只貓、2個山神、1個道人、2個擊鼓者和1個敲鑼者。舞者成一行縱隊,逆時針方向行進。正月十五這天,跳老虎的人要到擺好香火冥紙的人家去跳,意為消災免難。
老虎笙的舞蹈動作十分豐富,有模仿老虎動作習性的,如老虎親嘴、老虎搭橋、老虎擦屁股等;也有送肥、犁田、耙地、撒秧、栽種、拔秧、收割等模擬農事活動的動作。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場面氣勢宏大,節奏明快,震撼力強,群眾參與面廣。
老虎笙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多為村民自學傳承。經多年的加工整理,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已成為彝族文化的品牌之一,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小麥地沖村民應邀出訪過日本、法國,也到過國內的上海、江西、山東、河南等地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