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莊是藏族自娛性無伴奏的一種集體舞蹈。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藏區把鍋莊稱為“果卓”,意為圓圈舞、歡樂舞。每逢重大節日、婚嫁喜慶、重要聚會、迎賓送客、豐收季節,藏民都會歡樂起舞,通宵達旦,常有千人鍋莊、萬人鍋莊的盛大場面出現。
香格里拉鍋莊有新、舊鍋莊之分。舊鍋莊“擦尼”多反映原始宗教內容,帶有濃厚的祭祀性質,只能跳專門的動作和唱專用的歌詞,多為宗教界人士和老年人喜愛。新鍋莊“擦司”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吸納新內容、新形式的歌舞,舞姿和歌詞都比較靈活,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香格里拉鍋莊舞的舞步分為3大類,即走舞、轉舞、模擬動物舞。走舞動作簡單,可吸收大量人員一起跳;轉舞舞姿多樣,種類繁多,常跳的有兩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加拍、八步加拍等;模擬動物舞則模擬猴子、兔子、孔雀等的形態和動作,男女對歌對舞,先跳慢板,隨后舞步逐漸加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鍋莊舞的曲調多達上百種,歌詞多達上千首,歌詞均有一套嚴謹巧妙的比喻規律。鍋莊舞的服飾是藏民的節日盛裝,不同地域的服飾各有特點。
香格里拉縣的鍋莊舞為當地藏民全民傳承,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廣大藏民聚居的鄉村都有專門的鍋莊舞隊,每個地區都有跳鍋莊舞的著名藝人,如建塘鎮的楊慶科、馬仲春,小中甸的給瑪,五境鄉的阿幾等。香格里拉縣的鍋莊舞先后在中央電視臺和云南省電視臺作過專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