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陽溫暾小引》又名《吹煙調》,約成于清道光年間,流傳于騰沖縣和順鎮一帶。和順古名陽溫暾,地處騰沖通往緬甸的交通要沖,是有名的僑鄉。旅居國外的和順人在外拼搏奮斗,企盼落葉歸根,對故土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陽溫暾小引》是后人實錄當年滇西邊地男人在家鄉成長、出國謀生的種種經歷,用村言俚語、半文半白等寫成的歌謠,是當時滇西人到東南亞謀生的一部“出國必讀”指南,也是一部用于告誡鄉人的勸世歌謠。
《陽溫暾小引》開頭是《西江月》一闋,末尾有古體詩一首,中間有“五更鼓”散曲20行,正文共790句,為“三、三、四”10字一句,豎行編排。歌謠內容龐雜,從中華歷史到二十四孝;從母親養育兒女的操勞,到兒子長大后為什么要走出家門到外國謀生;從出國路上碰到的各種危險災難,到騰沖人葬身異國他鄉的孤墳荒冢;以及到緬甸之后如何“找一個門頭”落腳,如何學做生意,如何發財,發財后何時回家結婚生子,以及幾個兄弟如何分工出門,到回家探親如何給鄉里人帶禮物等一應俱全。《小引》也描寫了當時緬甸的一些人情世態,用較大篇幅描述出門人要特別注意的“九戒”,如戒賭、戒嫖、戒吹(鴉片)、戒懶等,把每一戒的誘人之處和慘痛后果都寫得淋漓盡致。此外,還寫了騰沖在家的女人應該如何做人等。
《陽溫暾小引》勾畫出一幅清朝末年云南怒江以西“清明上河圖”似的風俗畫卷,對研究地方商貿史、僑史和民風民俗等有重要價值。目前,在和順民間還散落著一些綿紙毛筆繁體手抄本,但破損較嚴重,民間已無人能完整說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