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清末就在縣內廣泛傳播,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花鼓舞過去主要是喪葬時跳的一種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后逐漸演變為以舞為主、歌為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開新街、慶典、喪事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整個舞蹈主要靠腳的動作和步法的變化來完成。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豐富多樣。有急鼓與板鼓之分,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有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在社會生活、社會心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綜合表現,融入了彝族人民對生產生活、社會自然的理解與熱愛,是表達民族內心情感的一種載體和表現形式,具有較強的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具有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彝族花鼓舞在峨山已成為全民性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全縣共有花鼓隊594支,7251人,主要骨干774人,以中青年為主。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文藝活動和比賽并獲多項獎勵,其中《龍鼓舞》獲中國第三屆藝術節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一等獎;百人花鼓隊參加首都國慶50周年大型文藝聯歡晚會,以其濃郁的民族色彩和藝術特色,向世人展現了彝山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風貌,獲得“五好表演單位”和“組織獎”;《彝山花鼓》獲第二屆昆明國際民族民間鼓舞大賽銅獎?;ü奈璞硌蓐犖橹猩倌陜和瘏⑴c較少,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苗頭,同時花鼓舞隊多為自發性民間組織,長期、穩定地開展活動有很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