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作舞,意為“大家一起跳舞”,發端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是哈尼族和彝族群眾根據曬蕎子而編跳的踩蕎舞。哈尼族與彝族的樂作舞在名稱上基本相同,習慣上統稱為樂作舞,它們的音樂、步法基本相似。紅河縣這兩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會跳樂作舞,目前已經成為全民性民間舞蹈。
樂作舞不限人數,但必須以偶數男女搭配圍成圓圈來跳。伴奏樂器有笛子、巴烏、二胡、三弦、四弦、草桿、樹葉等,配以手掌拍打節奏。目前已收集表現勞動和生活內容的12套舞蹈:舍哧、踩蕎、攆調、三步弦、斗腳、經線、找對象、擦背、游調、摸螺螄、翻身、作瑟。舞蹈以踩蕎步法、攆調步法為基礎,貫穿12套舞,每套變化不同。踩蕎步法為逆時針或順時針的進三步退一步,輕盈舒展,舞姿飄逸;攆調步法在前行或后退一步時有一個小墊步,輕快敏捷,節奏明快。獨特的舞步加上樂聲伴奏和人聲伴唱,韻味獨特。
目前,紅河縣14個鄉鎮的823個自然村中有622個村子都流行樂作舞,94個村委會中有75個成立了樂作舞隊伍。其中,阿扎河鄉每年7月都有一次“苦扎扎長街舞”,全鄉各村都組織群眾一起跳樂作舞和農耕舞,預祝來年人畜興旺,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