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樂器四弦本民族稱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體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傳于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河西鄉、通甸鎮、金頂鎮、啦井鎮、石登鄉、營盤鎮等普米族地區。
四弦歷史已無從考證,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故事。普米族四弦在形制、制作工藝、定弦、演奏方法及演奏曲目等方面都獨具特色。制作和彈奏主要為師傳、家傳、個人自學模仿。傳統的四弦尺寸長度為130公分,以核桃木或樺木為材料,琴箱制成圓形和六角形兩種,蒙上加工過的羊皮或羊肚做成共鳴箱,用小羊腸做琴弦,現多改用金屬琴弦。四弦音色柔和,定弦多樣,和音豐富,節奏富于變化,有多種彈奏技巧和豐富的曲目。四弦琴主要用于為舞蹈“搓蹉”伴奏,隨舞步變化彈奏節奏型樂曲,每一種節奏配以不同的調式,“搓蹉”的12種舞步就是12種節奏型。四弦曲12調和舞蹈12步相結合,每個舞蹈段落間隔又加上輕松的演唱,形成了“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四弦曲目保存較多,除舞步12調外還有部分古老的曲目,如《四弦母調》、《雞吃水》等。四弦舞曲和“搓蹉”舞在蘭坪縣的普及、保護情況較好,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各種喜慶場合和健身活動中,少則幾十人,多則上萬人參與表演。
除用于“搓蹉”伴奏外,四弦也在日常生活中作自娛性演奏,彈奏的樂曲已不受限制,以演奏者的彈奏技能任意發揮。四弦悅耳的音色、優美的旋律、明快的節奏與和聲是舞蹈的特色所在。蘭坪普米族的“搓蹉”舞已得到很好推廣,但和舞蹈相配套的四弦和四弦曲卻相對被忽視了。目前,四弦的制作及“搓蹉”舞的傳統風格已有變異傾向,傳統音樂風格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隨著老一輩樂手的逐漸減少,四弦演奏者也已出現斷層,技藝精湛的優秀樂手已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