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疇彝族葫蘆笙舞主要流傳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雞街曼竜村。曼竜村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5.7%。
花倮人的葫蘆笙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以“S”形前后曲動的典型舞姿而獨樹一幟,保留著古代葫蘆笙舞的韻律。
彝族花倮人喜跳葫蘆笙舞源于一個民間古老傳說:相傳,古代一場旱災造成莊稼顆粒無收,花倮人面臨饑荒。絕望中,村里一個大戶人家獻出積蓄多年的苦蕎,挽救了大家的生命。為感謝救命的蕎子,人們跳起了葫蘆笙舞,從此,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跳葫蘆笙舞作為紀念。這就是“蕎菜節”的來歷。蕎菜節是葫蘆笙舞最主要的表演場合,全村男女老幼聚于場院盡興歌舞,以吹奏葫蘆笙者為領舞。葫蘆笙一響,婦女們身穿節日盛裝,隨著葫蘆笙曲調圍成圓圈,踏地頓足,婆娑起舞。舞蹈主要表現生產勞動的內容,如種棉、收棉、紡棉、織布等過程,節奏沉緩,動作簡樸。葫蘆笙舞有7套不同的舞蹈動作:“牙虐”(站著跳)、“牙慶”(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圓圈)、“牙穩”(穿花)、“牙搞”(對點頭)和“牙敢”(前跳又后跳),每一套都有不同內容。7套動作又有不同的葫蘆笙曲調,音樂十分豐富。
葫蘆笙是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花倮人的葫蘆笙制作工藝特別,5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制或銅制簧片,插入葫蘆制成的音斗,3支笙管側面開有音孔,最短的一支在音斗背后也開有音孔,最長的一支在頂端還套有一個小葫蘆以增加共鳴。由于生產生活的變化、外來文化沖擊以及村民保護意識淡薄,該舞蹈逐漸簡單化,一些傳統舞蹈動作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