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及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云縣、永德、雙江、施甸、墨江等縣。
勐海縣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等地的布朗族民歌稱為“布朗調”,有5種基本曲調:“索”、“甚”、“拽”、“宰”和“團曼”。其中以“索”(布朗語稱為“恩宋”)調最為豐富多彩,包括5個調子,有的歡快跳躍,有的舒緩深沉。“索”調因使用布朗族自制的四弦琴伴奏,故被稱為“布朗彈唱”。“索”調多用來歌唱熱烈的愛情,表達布朗族青年對美好愛情和未來生活的向往。布朗彈唱中的“索克里克羅”就是談情說愛的唱調。過去,不會彈琴唱情歌,往往難尋配偶,所以布朗人還有“歌為媒”之說。
布朗彈唱一般為男女對唱,旋律清甜優美,歌詞多反映男女相戀和愛慕之情,大多在勞作之余和喜慶佳節之際男女交往時進行。男子邊彈奏四弦琴邊唱,女子唱相應的歌詞。近年來,布朗彈唱的歌詞內容也有了較大變化,有表現社會進步的,也有表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還有表現新人新事的。布朗族男女從青少年起就要學唱多種曲調,男子在十多歲時就開始學習彈琴和唱情歌,女子也由母親和姐姐教唱情歌。勐海縣各布朗族村寨都有優秀的民間歌手,多次參加全國各種民歌比賽,獲得好評。
布朗彈唱旋律優美動聽,歌詞直抒胸臆,樸實明快,在布朗族地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較高的藝術性,在當地自古就有“聽歌要聽布朗歌”的流行說法。目前,由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年青人中開始出現用布朗語唱漢族流行歌曲的現象,很多年輕人不再學習布朗四弦琴的彈奏。另外,布朗族女子在婚后不能在公共場合演唱的傳統習俗,也使女歌手的傳承和培養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