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流傳于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納西族聚居區也有分布。
東巴畫主要以木片、東巴紙、麻布等為材料,用自制的竹筆蘸松煙墨勾畫輪廓,然后敷以各種自然顏料,色彩絢麗,歷經數百年而不褪色。繪畫主題以納西族民間信奉的神靈、傳說中的祖先以及動植物等為主。繪法以線條為主,色彩多用原色,以寫意為主,許多繪圖亦字亦畫,保留了濃郁的象形文字書法特征。東巴畫形式多樣,主要有經卷畫、木牌畫、紙牌畫、卷軸畫等。
經卷畫包括東巴圖畫文字、封面裝幀畫、經書扉頁畫和題圖。東巴經書中有大量的人物、動物、樹木、花卉等圖形,亦字亦畫,是一種能讀音的“速寫畫”;東巴經卷封面裝幀畫常繪吉祥八寶、彩帶祥云、東巴誦經、迎神降魔等內容;經書扉頁畫和題圖常與經書內容相吻合,提示性地畫出書中主人公的形象,起到渲染主題和內容的藝術效果。
木牌畫繪在簡制的木牌上,主要用于東巴祭祀和民間法事慶典,有尖頭神牌、平頭鬼牌兩種。線條流暢,造型自然古樸,繪畫內容包括自然精靈、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樹木花卉、人物家畜、飛禽走獸、吉祥圖案等。
紙牌畫以自制的土紙為材料,分為神像紙牌畫、五幅冠、門飾畫、畫譜等幾類。神像紙牌和門飾畫一般以東巴人物、神靈、珍禽異獸為題材;五幅冠是東巴頭頂所戴的五神法帽,畫五尊東巴教的主要神靈;畫譜種類較多,是專供人們制作木牌畫時參照的藍本和用于傳承的繪畫譜典。
卷軸畫是在繼承納西族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吸收佛、道文化元素,借鑒藏、漢等民族的繪畫技法,特別是元、明以來藏族唐卡造像藝術特點而形成的一種繪畫形式。多繪于麻布或土布上,四周用藍布裝裱,上有天桿,下設地軸,主要描繪納西族信奉的神祇形象。卷軸畫中的《神路圖》是東巴繪畫藝術中的精彩代表作,通常全長十幾米,由100多幅分格連環畫組成。在直幅長卷上描繪33界神地、漫漫人間和18個鬼域,共有360多個人物、鬼神和70多種動物形象,場面宏大,氣勢壯觀,反映了納西族靈魂不滅的生命意識和完善人生的倫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