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手工造紙技藝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門工藝。臨滄市永德縣永康鎮芒石寨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芒團村是其流傳地區之一。
臨滄一年四季均可造紙,平均一個造紙者每天可做300張紙。造紙原料為桑科植物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皮(楮皮),傣語為“埋沙”。芒石寨和芒團村均不種構樹,原料需從附近村寨收購。剝構皮講究時令,民間有“七竹八木”之說。造紙工藝完整保留了造紙術發明初期的“浸泡、蒸發、搗漿、澆紙、曬紙”,共有5步流程11道工序,包括采料、曬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滌、搗漿、澆紙、曬紙、砑光、揭紙等。造紙工具簡單,除一口鐵鍋外全都是竹木器具輔以石塊,其中澆紙用的竹簾用自制土布和竹片制成,與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楮皮造紙方法一致。構皮紙具有堅韌潔白、柔潤光滑、久存不陳、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優點,多作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緬寺抄寫經文之用,還廣泛應用于民俗活動及日常生活、食品及茶葉包裝、金融系統捆幣等用途,有很好的保潔、環保作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目前,民間手工藝品加工和書法、美術界、茶葉廠大量使用手工構皮紙,發展前景很好。
臨滄傣族手工造紙工藝保持一家一戶的生產形式,傳女不傳男,傳承譜系祖輩沿襲。近年來,由于橡膠等經濟林木的大量種植,造成構樹資源短缺,成本變得昂貴,加上造紙工藝繁雜且勞動強度大,造紙的規模遠不如從前。目前兩個寨子200多戶人家中,只有40多戶人家仍在造紙,且造紙者都是40歲以上的女性。芒團村傳承情況較好,傳統技藝保留完整;芒石寨會造紙的10位婦女年齡都在60歲以上,缺少年輕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