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的怒族聚居區。
仙女節主要是紀念傳說中聰明能干的仙女阿茸姑娘。傳說阿茸姑娘住在吉木得村,她發明了讓當地怒族可以橫渡怒江的竹篾溜索,還從高黎貢山為大家引來甘甜的山泉。為了逃避頭人的逼婚,她藏身山洞,變成一尊石像。傳說她死那天是農歷三月十五日,因此,從她死后第二年開始,怒族人都在這一天為她舉行祭拜活動。據《征集草蒲桶沿邊志》第四“輿地”記載,丙中洛“達拉后山頂上,有一石洞俗名仙人洞,方圍七八十丈,深幽無底,洞內積有土燕窩,質白力厚,采取不易。每年于三月十五日,各外夷人男女,各醵酒肉食物,結隊前往朝山。在洞左右露宿一宵,翌日結隊歸,前者執一布旗,后者敲一小鑼,沿途歌唱飲酒,到家后仍群聚飲酒,歡盡始散”。仙女節發展到后來,在舉辦形式上有了一些變化,除了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
仙女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共延續三天。節慶活動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祈福、體育競技三項主要活動。仙女節每年參與者達數千人,人人穿上節日盛裝,帶著祭祀品、牲禮、酒,從周圍村寨會聚到仙女洞前,由普化寺的喇嘛擊鼓誦經,眾人叩頭獻禮,奉獻鮮花、種子、酒等。傳說洞內由阿茸化作的鐘乳石會流出仙乳即“圣水”,由青年女子進洞接圣水,然后眾人共飲,載歌載舞,通宵達旦,祈求仙女、山神保佑安康幸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同時,還開展射弩、賽跑、扳腕等民族體育活動。
仙女節是怒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蘊涵著豐富的怒族文化,怒族的民間舞蹈、傳說故事、音樂等在節日里得到保存和展示。其節慶活動輻射到丙中洛鄉一帶的所有怒族村寨,群眾基礎廣泛,體現出自然信仰、生殖信仰觀念,帶有藏傳佛教影響的特征,對研究怒族歷史文化變遷和民族精神有較高價值。怒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傳統文化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仙女節的傳承就曾一度中斷,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得以恢復。目前,仙女節所蘊涵的怒族傳統文化依然面臨外來文化的劇烈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