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語“目瑙縱歌”意為“歡聚歌舞”,起源于古老的宗教活動,是景頗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等縣的景頗族聚居區(qū)。
目瑙縱歌的最主要活動內容就是跳目瑙縱歌舞,舉辦前在舞場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稱為“目瑙示棟”,用來祭祀太陽神和指示舞蹈線路。傳統(tǒng)的目瑙縱歌有蘇目瑙(招財慶豐收)、巴當目瑙(慶祝勝利)、定栓目瑙(慶賀新居落成)、德如目瑙(出征誓師)、亭熱土目瑙(選址奠基)、瑙賽目瑙(娛樂性活動)、肯然目瑙(結婚嫁娶)、亭然目瑙(結拜交友)、克龍目瑙(歡迎賓客)、宮然目瑙(分別離異)和朱目瑙(喪葬祭祀舞)等12種,內容十分豐富,記載了景頗族戰(zhàn)爭、生產、生活、遷徙等歷史和宗教崇拜內容及其程序。目瑙縱歌舞隊是由瑙雙組、瑙巴組和群眾隊伍組成。跳目瑙縱歌必須有專門的領舞人,即“瑙雙”、“瑙巴”,有大型鼓隊、樂隊伴奏。目瑙縱歌動作簡單易學,節(jié)奏感強,以“頓步擺肩”為基礎動作,韻律鮮明獨特。主要靠長輩言傳身教,年輕人耳濡目染,代代相傳,有特定的傳承人。舉行目瑙縱歌時,方圓百十里有上萬人參加,男女老少都集中到目瑙場上盡情狂歡,氣氛隆重熱烈,極富民族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目瑙縱歌因其規(guī)模大、歷史悠久、民族文化韻味濃厚,1983年經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被法定為德宏州的民族節(jié)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開始,節(jié)期4天。屆時萬人酣歌狂舞,景頗小伙長刀閃亮,景頗姑娘的銀泡、彩帕、扇子飛舞,歌聲響亮,舞姿多變,舞步有序,節(jié)奏鮮明,聲勢浩大,表現了大型集體舞蹈的極高水平。
目瑙縱歌集歌舞、繪畫、雕刻、服飾、建筑工藝、宗教禮俗、民俗等活動為一體,滲透到景頗族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是景頗族宗教信仰、音樂舞蹈、風俗禮儀、服飾工藝、精神風貌的集中展現,對研究景頗族歷史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由于許多景頗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歷史不夠了解,導致傳統(tǒng)的12種目瑙縱歌舞如今銳減到一兩種,掌握龍頭甩、龍尾擺等技巧并能擔任“瑙雙”的領舞人極少,傳承人又很難培養(yǎng),使傳統(tǒng)目瑙縱歌的傳承面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