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儂支系)馬灑村隸屬馬關縣馬白鎮,位于馬白鎮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馬關縣城8公里。占地面積153畝。共有農戶281戶1238人,其中壯族275戶1214人,占98.1%,屬典型的壯族聚居村。
馬灑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村寨依山傍水,四面環山,古木參天。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村前有千余畝稻田,一派田園風光,是典型的民族文化生態村。民居建筑鱗次櫛比,風格獨特的桿欄式、半桿欄式建筑占70%以上。馬灑壯族勤勞善良、聰慧,民風淳樸,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保留著許多原始遺風。
馬灑傳統豐富文化內容:①“老人亭”,又稱“神農殿”,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馬灑壯族寨老制的文化遺存,也是現今文山州境內的壯族村寨中保存最為完好的老人亭。亭內有神位牌、遐稽碑、進士牌、功德碑等。②“儂人古樂”仙音妙曼,優雅動聽。共有24個正調,6個外調,樂器有20多種,樂隊20余人。逢節慶都要演奏,有相當的知名度。③馬灑壯族能歌善舞,歌舞有《手巾舞》、《紙馬舞》等。④有民間故事、民歌謠、諺語等口頭文學流傳。如《谷子的來歷》、《銅鼓降妖》、《祭龍》、《紙馬舞的來歷》、《儂智高》等。⑤有服飾、刺繡、編織、染織、雕刻、銀飾等傳統美術工藝。⑥典籍、碑碣、家譜方面有代表性的《王氏圖表家譜》、《歷敘建設安平及敘歷任諸官政績源委》史本、《文昌大洞仙經》、《觀音大洞仙經》、《金鋼經》等。⑦宗教信仰文化有山神崇拜、火神崇拜、水神崇拜、樹神崇拜、雷神崇拜等。⑧有以“花米飯”和壯味“涼雞”為代表的飲食文化。⑨民間草醫草藥有 “三七”、“背蛇生”、“大血藤”等。⑩傳統節慶活動有二月“祭龍”節、“三月三”、六月節、嘗新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