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馬舞是一種廣泛流傳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壯族村寨的傳統喪葬祭祀舞蹈。壯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響,每當老人去世,均要組織喪葬祭祀活動,請舞隊跳紙馬舞,用來超度亡靈、安祖和驅鬼。
紙馬舞一般由跳紙馬舞、舞獅子、趕小鬼等藝術形式進行綜合表演,因紙馬舞在整個活動中占有突出位置,故稱紙馬舞。紙馬由民間藝人用竹片扎成馬狀,糊上白紙并進行彩繪。舞者身套紙馬,雙手握住紙馬兩端骨架起舞。舞獅子則由一人身披獅衣、戴獅頭做獅子狀起舞,一個手持拂塵的笑和尚與他對舞。小鬼頭戴鬼面具在舞隊中來回跑動騷擾眾舞者,而武士則手持各種兵器追殺小鬼。伴奏樂器主要有馬鈴鐺、鑼、鼓、镲等。舞蹈主要表現驅鬼安魂,動作熱烈奔放、仿生性強,以模仿馬的奔跑、跳躍、踢蹄、斗嘴、相咬、嘶鳴為主,而笑臉和尚則用各種方法戲弄獅子,兩個小鬼來回穿插于舞隊之中搗亂逗趣,眾武士執兵器跟蹤追殺,一直舞到小鬼被趕跑、獅子累趴下、紙馬被套住,方告結束。
過去,只允許上了年紀的婦女和男子跳紙馬舞,如今,紙馬舞已發展成群體性、娛樂性的集體女子群舞,不論婚喪嫁娶、喜慶節日、迎接賓客或自娛自樂,都可以跳。舞蹈規模也由幾人的舞隊發展到幾百人規模,紙馬已變成彩色布馬,更講究裝飾性和美感,深受壯族婦女的喜愛。
紙馬舞是壯族祖先崇拜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壯族先民的喪葬祭祀習俗和傳統舞蹈形式。其表現形式和發展過程反映了壯族社會生活的歷史變遷,對研究壯族歷史、文化、藝術發展均具有較高價值。紙馬舞原有的喪葬祭祀性已經演變為群體娛樂性,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原有的舞蹈形態面臨傳承危機,亟需進行有效保護。近年來,文山縣開化鎮許多壯族村寨都建立了自己的紙馬舞隊,各舞隊有自己的隊長或紙馬舞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