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又稱“跳鼓”、“跳喪鼓”,流傳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漢族居住的農村,是由男性集體演跳的喪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擊之、舞之而得名。據《周禮》記載:“以路鼓鼓鬼享”,鄭玄注為:“四面鼓也,享宗廟時用之”。東周滅亡,鼓人散居民間,后隨漢民進入昭通。民國《昭通志稿》:“四筒鼓……鄉人喪禮用之,似為跳舞。”
四筒鼓舞一般為男性舞,舞者9~14人稱為一撥(堂),每撥舞隊中有4人身挎“筒鼓”進行演跳,故稱“四筒鼓舞”。另有持小扁鼓和鑼、镲、紅綢等舞者。四筒鼓舞套路豐富,僅對土城、樂居、灑漁3個壩區以及蘇甲山區4個鄉鎮的4支舞隊進行統計,不同名稱、不同跳法的就有86套之多。其中有集體對舞的“腳勾腳”、“腳踩腳”等;有形式相對完整、表現一定內容的“小牛擦背”、“公羊打架”、“猴子撈月亮”、“喜鵲登枝”、“蛇蛻皮”等。每個套路都有一個主要的模擬對象和表現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舞蹈的單人、雙人、三人和集體舞的表現形式。在何種場合跳哪些舞蹈套路并不固定,主要視當時的環境條件和舞者的體力、情緒而定,在“鼓頭”的示意下進行變化,每個套路間都有“攢鼓”作為連接和過渡。這些套路都是可以單獨表演的舞蹈節目。
四筒鼓舞在昭通流傳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表演形式完整,舞蹈風格鮮明,是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的云南漢族舞種。目前昭陽區大約有鼓隊300多撥,能舞者上至七八十歲老者,下及七八歲孩童,是當地民俗活動中極富漢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由于昭通地區土葬習俗發生變革,喪事請跳四筒鼓者漸少,農村青年進城打工,少有學習者,“四筒鼓”舞正在消亡中,應采取措施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