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縣大三弦舞
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打鼓村彝族撒尼人的大三弦舞世代流傳,無具體起源時代可查。彝族大三弦舞主要是人們在節慶時和勞動之余跳的一種集體舞。小伙子們在天黑后挎上三弦,見景生情,邊彈邊唱,在寨中邀請舞伴。人們聽到傳出的琴聲和掌聲后,就會跑來公房內跳舞。若遇娶親嫁女,會通宵達旦跳舞,“聽見笛子三弦響,人人腳桿都會癢”。
跳大三弦舞時人數不限。男女兩排對舞,男的撥弦引笛,女的擊掌拍迎,隊形變化復雜,以圓圈和方隊為主。速度有快有慢,蹬腳有韌勁,收腳有彈力,蹬腳快,收腳慢,干凈穩健,一進一退,起落有致,節拍鮮明,節奏感強。舞者隨著音樂快慢和哨音的長短,可變化不同的舞步。主要套路有“彈跳步”、“跑跳步”、“轉自跳”、“十字檔”、“彈腳轉身跳”、“擺臂轉圈”等。舞蹈的主要特點是沉、穩、顫、頓、樸實、矯健、豪放。
彝族大三弦舞在當地流傳廣,不拘形式,不限時間,不分民族,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該舞民族特點濃郁,有一定的藝術性觀賞性,適合廣場大型文娛活動,也適合舞臺演出。目前,打鼓村的男女老少大都會吹竹笛和彈月琴、大三弦、四弦琴,敲羊皮鼓等樂器,都會跳大三弦舞。主要傳承方式是父母的口傳身授和村中眾多的歌舞活動。全村97戶365人擁有4支文藝宣傳隊共160個青年隊員,長期在本村內外活動,多次受邀參加省、市、縣舉辦的文藝活動并榮獲各種獎項。
石林縣大三弦舞
大三弦舞的歷史流源無文字記載,從流傳地區和舞蹈形式來看,大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阿細人相互交流的產物。石林彝族自治縣與彌勒縣山水相連,石林的撒尼人和彌勒的阿細人就像親兄弟,在長期共同勞動、生活過程中,相互學習彼此的文化和歌舞藝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舞蹈體系并發展至今。
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舞是表現生產、生活及歡樂情緒的自娛自樂性集體舞蹈。節奏為5/4拍,男子身背大三弦跟隨笛子的伴奏,自彈舞動,女子在大三弦的伴奏下徒手舞蹈或拍掌起舞。男女面對面,可列成排,可圍成圈,少則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大三弦舞節奏明快,粗獷豪放,鏗鏘有力,現在也成為舞臺表演節目。
大三弦舞在石林縣圭山鄉、維則鄉、畝竹箐鄉、北大村鄉等彝族撒尼人村寨十分流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具有突出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