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棕扇舞是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流行于元江羊街鄉那諾街哈尼族聚居地。舞蹈的起源與古老的狩獵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動有關,從模仿狩獵中的禽獸飛躍奔跑和表現獵人凱旋歸來的心情,到表現手拿棕扇驅鬼祭神的場景都有體現。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動,舞姿不求統一,但每個動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擬動物或鳥類,女性手持棕扇模擬白鷴鳥動作,各自起舞,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和懷念,既莊重肅穆又感情真摯。隨著社會發展,棕扇舞逐漸淡化祭祀成分,發展為今天既可用于祭祀儀式更是自娛活動的舞蹈,不僅在祭祀、喪葬時歌舞,逢年過節、農事休閑時亦歌亦舞。
棕扇舞以铓、鼓、鈸和嗩吶等為伴奏樂器,道具由內裝谷子、包谷、蕎子、銀鏈、銅幣的一對竹筒及若干松枝組成,擺放在竹篾席上。棕扇為女子專用道具。舞蹈有一定技巧性,動作古樸、厚重、風趣,多用腳步顫動,起伏開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轉,部分舞姿與巖畫舞圖相似。有“老熊洗臉”、“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鷹叼小雞”、“老熊穿褲”、“猴子摟腰”、“公雞斗架”、“猴子掰包谷”、“老鷹拍翅膀”、“老熊走路”等10多套動作,形態逼真、舞姿優美,民族特征鮮明,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主要傳承方式為師傳,由師傅向徒弟傳授舞蹈的主要動作和基本技法。作為哈尼族舞蹈代表作之一,棕扇舞多次在國內獲獎,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國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