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繃文是居住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的傣族(傣德人)使用的文字。孟定鎮共有2.57萬傣族(其中“傣楞”1.3萬人、“傣德”1.27萬人)。此外,該縣勐簡鄉還有傣德1000多人,語言、生活習俗等與孟定傣德完全一樣。
相傳500~600年前,孟定壩的傣德人從勐皎大規模集體遷徙到了孟定壩,看到這里壩子又寬又平、物產豐富,便定居下來。這些人自稱為傣德,人們習慣稱他們為水傣。若干年后約公元1465年(傣歷827年)前后,由于爆發瘟疫及不斷發生其他災害,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傣德人認為是他們離佛太遠了,得不到佛的保佑,于是派人到緬甸仰光去拜佛,求佛保佑。后來,仰光緬寺派了一個佛號為“坦瑪”的大佛爺來到孟定,傣德人一起動手,在南京章建起了第一座擺朵教派緬寺。從此傣德人有了念經求佛、消災免難和寄托心靈的去處。“坦瑪”大佛爺從緬甸帶來了一些經書,大多是用傣繃文書寫的,于是傣繃文便在孟定一帶開始流行。
傣繃文與緬文相似,緬甸北撣邦也使用此文字,有19個聲母和70多個韻母,書寫筆劃大多呈圓形。為了讓傣族人民都受到國民教育,當地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對傣繃文進行挖掘研究,舉辦夜校、掃盲班,實施傣語、漢語相結合的雙語教學,有效地促進了傣繃文的普及。加上多年來形成的男子進緬寺當和尚學傣繃文的傳統習慣,使得孟定掌握傣繃文的人數有所增加,不管是傣德還是傣楞,男女老少都懂一點傣繃文,居住在孟定壩的近3萬傣族,懂傣繃文的估計不少于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