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蹉”為普米族語,“搓”意為(這種)舞,“蹉”意為跳,即“跳(這種)舞”之意。舞時,以四弦琴伴奏,領舞者拍擊羊皮,起到擊鼓伴奏的效果,因此又稱“羊皮舞”。此外,還有“四弦舞”、“普米鍋莊”之稱。主要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河西、啦井、金頂、石登等普米族聚居村寨,是普米族在喜慶節日和平日歡聚時最喜愛跳的民間自娛性舞蹈。
“搓蹉”起源歷史無文字可考,民間傳說在一次戰爭中,普米族先民在夜間燃起篝火,通宵達旦跳“搓蹉”舞,令敵人誤以為他們人馬無數,最終智退敵人。傳統的“搓蹉”舞據老藝人說,原有72調,即72套舞步的變化,現保留下來的只有“團聚舞”、“碗筷舞”、“相近舞”、“鞋底相碰舞”、“臂部相撞舞”、“結尾舞”等12套。“搓蹉”隊形較豐富,有單圈、雙圈,對跳、開門、二龍吐水、滿天星等。舞時,眾舞者拉手圍圈,面對圈中篝火,邊舞邊唱。一人彈四弦琴,一人執筷子、竹板、木碗或拍羊皮,對舞伴奏。變動作前先變曲調,舞蹈隨領舞者的曲調變換而變換。舞蹈熱烈奔放,風格獨特。“搓蹉”每年都要跳幾十次,在蘭坪縣流傳廣泛,主要以師傳、家傳為主,普米族兒童一般從三四歲起即隨大人一起跳。
“搓蹉” 舞保留了古代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舞蹈套名繁多,隊形、舞步變化豐富,有張有弛。它是普米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傳面廣,多用于各種自娛、喜慶健身活動,不受參與人數的限制,少則幾十人參與,多可上萬人齊跳,表達民族團結和歡樂的情緒,有一定的藝術性。20世紀80年代起,由文藝工作者整理改編的“搓蹉”開始在國內外演出,多次獲得省、國家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