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舞”基諾語為“厄扯鍋”、“司土鍋”,“司土”意為“大鼓”,“鍋”即“跳”之意。流傳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大部分村寨。基諾族跳大鼓舞有兩種傳說,一說是為了感謝基諾族創世祖先阿嫫腰白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另一說是為了制止鼓神色巴出來禍害人間。
跳大鼓舞以過“特懋克節”時最為隆重,時間是在每年2月6日。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只雞,供于鼓前,由7位長老磕頭拜祭,并由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擊铓、擊镲、伴舞、伴唱者若干,唱《烏悠殼》歌,歌詞多講述基諾人的歷史、道德法規等內容。
基諾族的大鼓不僅是一種民間樂器,也是一種“神物”,每逢“特懋克節”,人們都要殺豬、殺雞、宰牛來拜祭它。大鼓也是一種權利的象征,過去只有寨中的長老卓巴和卓色才擁有保管權,一個村最多也只有兩個鼓,分為公鼓和母鼓,只能掛在卓巴家的神柱上。鼓的選材、制作、敲擊、放置等都有一整套嚴格的儀式和規程。跳大鼓舞時,一人擊大鼓,雙手握鼓槌,邊擊邊跳,另有擊铓鑼一人,擊镲一人,旁邊伴唱伴舞者若干。舞蹈動作有“烏悠殼”(拜神靈)、“厄扯鍋”(歡樂檔)、“特美阿米”(過年調)等。
基諾族“大鼓舞”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群眾基礎較好,多數基諾族人都會跳,但目前能系統掌握大鼓舞儀式全過程及全部舞蹈動作者多年事已高,傳承面臨困難,加上制作大鼓的木材資源受到限制,能制作和擁有大鼓的基諾族村寨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