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個大舞種,主要流傳于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的忙糯鄉、勐勐鎮、大文鄉、勐庫鎮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等拉祜族聚居區,是以吹葫蘆笙為伴奏的民間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載:“倮黑聚時,親戚令飲,吹笙為樂”。道光《威遠廳志》之二載“倮黑鯁直……男女雜聚,攜手成圈,吹笙跳舞”。
拉祜族葫蘆笙舞有兩種活動形式:一種是在民族節日中儀式程序規范,要求按規定跳完所有套路,主要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神林”及“擴塔”(春節)時在家庭內舉行。以“起歌”為開始,從正月初二晚上起跳,按十二屬相連跳12天,以“大路歌”結束。另一種是在婚喪、娛樂時跳的葫蘆笙舞,不跳傳統禮儀性的套路,隨意性較強。拉祜族各村寨都跳葫蘆笙舞,春節時全寨或幾寨人同跳葫蘆笙舞,可有上百支隊伍共唱共舞,場面十分壯觀,春節期間可連跳半月之久。
瀾滄縣拉祜族葫蘆笙舞
瀾滄縣拉祜族葫蘆笙舞拉祜語稱“戛克”,現有近百套舞蹈動作組合,已收集整理98套。可分為5類:一是祭祀禮儀舞,共有10套動作,其中開門舞“嘎祭”和收尾舞“嘎祭根”的動作基本上是一步一跺腳,模仿對創世神靈“厄莎”的頂禮膜拜和對“佛祖帕”一步一拜的姿態;二是生產勞動舞,共有35套動作,基本是摹仿勞動的動作,從選地、磨刀、釤地、扒草、燒雜草、犁地、撒谷子到打谷子、背谷子等,反映了拉祜族先民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過程,動作較簡單;三是反映生活的舞,共有13套動作;四是模擬動物生活習性的舞,共有20套;五是情緒舞,共有20套,主要表現豐收、狩獵后的狂歡或表現心中的喜悅,這類舞蹈動作除開頭結尾外,變化無窮,可即興創造。另外還有部分表現祭祀儀式的舞蹈。
葫蘆笙舞現在已經成為全民性的歡慶舞蹈,是拉祜族自娛自樂的表演性民間舞三大舞種之一。瀾滄縣葫蘆笙舞風格獨特,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曾獲文化部、國家民委組織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二等獎,多次參加省內外各種演出活動,已成為當地各族群眾自娛自樂的健身舞種和中小學民間舞蹈課程的主要內容。
雙江縣拉祜族葫蘆笙舞
雙江縣拉祜族葫蘆笙舞也稱為“打歌”,在形式上較多地保留了傳統古樸的藝術風格。一般以男子吹葫蘆笙逆時針方向轉圈邊吹邊跳,婦女隨男子圍圈舞蹈,男女老少不限,人數多少不限,最多可達數百人。舞蹈由領舞者“歌頭”帶領,即興變換套路。
“打歌”套路共有72套,分為農業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娛樂、飛禽走獸、人情世故、非農業生產勞動等六類。舞者上下肢比較協調,下肢動作較多。多以跺、踢、踏步、轉身、跳躍、下蹲轉身為主要動作特點。時而優雅,時而熱烈,風格獨特,舞姿古樸,詼諧風趣,生活氣息濃郁。“打歌”主要有《三腳歌》、《青蛙歌》、《箐雞擺尾歌》、《大路歌》等,內容豐富,妙趣橫生。“打歌”多以葫蘆笙伴奏,有時輔以簫、牛腿琴和小三弦。音樂節奏多用四分之二拍,旋律簡單、樂句較短。72套路“打歌”動作較為復雜,現只有少部分人能完整地表演。
拉祜族“打歌”主要以口傳身教的方式傳承,“歌頭”和骨干人員均為師傳。雙江縣各拉祜族村寨尚無專門和固定的葫蘆笙舞演出隊伍,但以村寨為單位都能形成50-100人的文藝骨干群體。拉祜族“打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流傳較廣,除節慶和婚嫁外,隨時都可以跳,現已輻射到臨滄市各縣(區)以及周邊市、縣,成為當地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葫蘆笙舞有一定藝術性和觀賞性,曾多次參加省、市舉辦的文藝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