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縣舞蹈“蹬窩羅”
阿昌族舞蹈“窩羅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的灣中、勛可、內蓋、橫路、關璋、弄別、動來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動作風格大同小異。
阿昌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是“窩羅蹬嘎”,“窩羅”是曲調主要的開始唱詞,“蹬嘎”意為舞蹈,總稱為“窩羅舞”。舞蹈主要摸擬飛禽走獸的動作,如麻雀步、猛虎下山等。跳麻雀步表示希望得到好運,跳時唱的是“巴松昆”;跳猛虎下山步表示扶正壓邪,大吉大利,跳時唱的是“窩羅歌”。
最早的“窩羅舞”來源于阿昌族人民的生產勞動,由老歌手領唱,大家隨著唱跳,根據曲調的變化而改變動作。古老的窩羅舞由自由步、麻雀步、猛虎下山步3個部分組成。舞蹈場面造型是“太陽打傘”、“月亮戴帽”,大圓圈的舞蹈隊型為“雙龍行路”,在舞蹈中調整為“金龍轉身”。
隨著社會的發展,阿昌族人民結合生產生活提取新的題材,將窩羅舞整理為窩羅、阿露、團結、射箭、耕織、豐收6個部分。舞蹈內容樸實,曲調歡快,表現了阿昌族人民熱愛生活、團結向上的精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龍陵縣舞蹈“蹬窩羅”
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居住在保山市龍陵縣河頭鄉蠻旦、下寨、大田坡、打黑4個寨子的阿昌族人,都要聚集在蠻旦寨腳的舞場上,舉行“阿昌大祭”,跳“蹬窩羅”舞。“蹬”阿昌語為“跺”,“窩羅”有歡樂之意,可譯為“跳歡樂”。龍陵阿昌族“蹬窩羅”的舞蹈動作沒有固定傳授人,唱詞也是口授心記。
“阿昌大祭”即“窩羅節”,是傳說中開天辟地的天神“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升天之日。屆時,設立神壇,供奉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神像、象征人類出生的葫蘆和射落假太陽的神弓。“暮陶”(巫師)首先贊頌天神的豐功偉績,然后在請天神享用供品時,舞眾在“烘干”(領舞者)的帶領下,起舞“蹬窩羅”。“蹬窩羅”是《則勒扎》(“則勒”意為山歌,“扎”意為小嗓)的3個組成部分之一,第一部分為“把套昆”(小嗓唱的“傳承調”),第二部分為“把松昆”(大嗓唱的“美麗的袖子”),第三部分為“蹬窩羅”,現在第一、二部分在龍陵縣已經失傳。
跳窩羅舞時,人們沿逆時針方向圍圈而舞,有的裝扮成獅子、老虎、水牛、猴子、鷺鷥等,模擬這些動物的各種動作跳舞。獅、虎表示剽悍、勇猛,水牛代表誠實、任勞任怨,猴子表示聰明、機靈、敏捷……蹬窩羅時先邁“獅虎步”,先蹉后跳再蹬,扭身轉腰,動作瀟灑奔放,古樸率真,剛勁有力。
梁河縣已將“窩羅節”定為民族節日。目前,“蹬窩羅”已經出現變異,如舞蹈中的伴奏樂器就由原來的七八種銳減到現在的兩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