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端公戲是古老的云南民間儀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昭通市鎮雄、彝良、大關、鹽津、巧家、永善、威信、綏江、昭陽等縣區的偏遠山區,主要在慶菩薩、慶壇、打儺、陽戲及齋醮等儀式活動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
據端公法名譜系及口碑資料記載,端公戲約于明清時期由江西、四川等省陸續傳入滇東北,分為正戲和耍戲兩類。正戲與儀式內容相關,由端公戴面具“古臉子”扮諸種神表演,劇目有《大戰紅山》、《桃山救母》、《扎五營》等。耍戲是儀式中世俗化的戲劇表演,又稱春戲、花戲等,多為小喜劇,如《請功曹》、《四耳打草鞋》、《春蘭送酒》等,有生、旦、凈、丑等行當,均由男性扮演,旦角以假嗓演唱,其他角色使用本嗓。多采用獨唱和幫唱,鑼鼓伴奏,場下幫白。現在,演出端公戲的民間戲班不少,主要是應邀為當地人家在祝壽、還愿、婚嫁、小孩滿周歲或剃頭、建房、祭祖等場合進行表演。表演時可根據主人之意跳完端公戲的全部內容共18場戲,或只表演部分片斷,并可按主人要求的慶賀內容即興發揮,說、唱內容既娛人又有教化作用,用詼諧、幽默的對白逗樂,用滑稽的跳、打、斗、舞來吸引觀眾。
端公戲作為一種從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發展演變形成的戲劇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與當地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民間信仰有密切聯系,反映了當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端公戲至今還延續著古代儺祭儀式的若干古樸形式,保留著既娛神又娛人的功能。同時,端公戲也保留了部分中國戲劇藝術的初始形態,對研究中國戲曲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由于端公戲特定的祭祀儀式功能,歷代統治者均對其活動嚴加禁止,這就使得端公戲演出活動具有隱蔽性,并極大地限制了其藝術發展。20世紀50年代后,昭通端公戲活動基本消匿,20世紀80年代后雖逐漸恢復演出,但服裝、面具等大多殘缺不全,呈逐年消亡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