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花燈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花燈有史可查的最早時間為明代,流傳較廣。無特定的傳人和編創,靠父母輩的言傳身教、年輕人耳濡目染,代代相傳至今。花燈演出通常在春節期間,由農民組織玩燈班子前往各村各戶去表演。
姚安花燈以“拉花”和“牛歌”為主要內容。“拉花”是姚安花燈中流傳至今比較完整的歌舞節目,基本隊形為圓圈,也稱“簸箕燈”、“團場子戲”。舞中以打岔佬為中心,男女舞者各四五人。拉花在圓場舞蹈中有小魚搶水、扭麻花、大穿花、老牛擦背、喜鵲登枝、蒼蠅搓腿等動作,采用崴步、顛步、提步、四方步等步法,身段有老鷹曬翅、海底撈月、小魚搶水、雙人照面、獅子搖鈴、獨立枝頭等,形成了姚安花燈的獨特風格。
“牛歌”統稱“壩子腔”,即在春耕栽種期間唱的民歌小調。上壩子唱腔融入了山區彝族的情歌小調,聲音輕柔,音律低沉優雅;下壩子唱腔聲音高亢,洪亮輕快。壩子腔為男女二人對唱,唱詞由主詞和副詞組成。一般主詞為兩句(上句和下句),中間加副詞六句、十句不等。主詞和副詞在內容上沒有直接聯系,但在整個唱腔中,其旋律密不可分,相互依存。花燈在演出時都要化妝,韃子和拉花姑娘一般由初學者擔任,演出折子戲時則由藝人擔任。伴奏樂器包括鑼、鼓、鈸、小鑼、笛子、二胡、月琴、三弦等。
為弘揚傳承獨具特色的姚安花燈,1956年姚安縣花燈劇團成立,1983年成立農民戲劇創作組(現為農民戲劇協會),長期堅持創作演出和輔導業余演出隊演出。目前姚安縣壩區鄉鎮村(居)委會隨時都可以召集20~30人的花燈歌舞表演隊。姚安花燈歌舞遍及城鄉,男女老幼多能演唱,是云南花燈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