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花燈
云南花燈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間音樂、歌舞、方言音調結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在云南由于各民族共居,形成了云南花燈的多支派特色。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岔科鄉白云村、普雄鄉塔瓦、南莊羊街為代表的彝族花燈,是云南花燈中一個有特色的支派。從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白云成立第一個燈會算起,已經歷了五代傳承。當地花燈的演唱已有百余年歷史。
建水縣彝族花燈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融進了許多彝族音樂、舞蹈、語言及服飾元素,在劇本、音樂、念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彝族四大腔中白話部分常用的五言句式和彝語語氣詞在彝族花燈唱詞中屢屢出現,舞蹈部分融進了彝族民間舞的動作特點,伴奏中更增加了彝族的特色樂器四弦,極大地豐富了建水花燈的彝族風格,形成云南花燈的一個獨特支派。建水花燈的傳統劇目有《打花鼓》、《打漁》、《打草竿》、《補缸》、《玉釣瓶》、《霸王下山》、《張三殺羊》、《勸賭》、《鄉城吵鬧》、《老賈休妻》、《韓湘子渡妻》等30多個。1956~1982年期間,曾先后為省、州、縣有關文化單位提供過許多音樂、劇本等方面的資料,并參加省級文藝匯演,獲得各方面的好評。
建水花燈在當地流傳情況較好,如白云村彝族花燈班現有演員、演奏員共60人,年齡從14~73歲不等。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白云村的燈班都要舉行隆重的請燈神儀式,其后每天早晚都要上香,到正月十五、十六,全村開始大唱花燈,正月十七唱完燈后,即送燈神。